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官网首页 > 媒体培华 > 正文
媒体培华

华商报、三秦都市报、西安晚报: 永远的先生 永远的培华

日期 : 2007-11-22 点击数: 来源:培华学院

——各界人士深切缅怀著名教育家、西安培华学院创始人姜维之先生

编者按:

  2007年11月20日凌晨00:50,我国著名民办教育家、西安培华学院院长姜维之先生在西安家中安详的闭上了双眼,走完了他八十二个春秋的灿烂人生。

  “两袖清风、一尘不染下九泉”——姜老最喜欢的句子也印证了姜老为中国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兢兢业业的一生。据悉,姜老一九二六年农历九月初九出生于河南南阳镇平,上个世纪40年代求学于西安,一九四九年八月起执教于培华, 25岁担任西安培华财经学校校长,是新中国当时最年轻的校长之一。其间被打成右派,从而失去了31岁到51岁二十年宝贵的年华。为了追回逝去的二十年,1984年,姜维之先生创办了新中国第一所女子普通高校,也是新中国陕西第一所民办高校——西安培华女子大学。姜老59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教育事业58年,桃李满天下。让人感动的是,姜老将一生的积蓄全部捐给了学校,姜老去世后,没有留下一分钱的积蓄。

  姜老先生去世后,中央以及省市各级领导纷纷致电或来函表示哀悼、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前往家中吊唁,并向其家人和培华师生表示慰问。与此同时,昔日校友、在校学生、培华教职员工和教育界人士纷纷以各种方式缅怀这位著名的教育家、培华学院的创始人、陕西乃至中国民办教育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以下我们整理、收录了部分缅怀姜老的文字,以表达社会各界对这位一生致力于中国教育和民族兴旺,奉献一生的老人的崇敬之情。

往事历历宛如昨 高风亮节励后侪

  作为西安培华学院的继任者,姜波继承了姜维之先生的遗志继续为培华的事业努力;作为血肉相连的祖孙,姜波从一岁开始就在老人的呵护下成长。几十年的祖孙至爱,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此刻,在悲痛中的姜波无法将所有的细节一一道来。但是,细小的片段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爷爷对晚辈的儿女情长、一位教育家高风亮节大公无私的宽广胸襟。

  姜波:西安培华学院执行院长

  从我一岁过生日起,我就和爷爷(姜维之先生)奶奶(侯惠芝女士)生活在一起,是两位老人将我一手带大的,没有他们就没有我,我对他们充满了感激之情。从三岁开始,爷爷奶奶教我读书写字,他们是我真正意义上的启蒙老师。
爷爷平反后,已经52岁,那时他出任西安房建技校的校长,经常骑着自行车上班,常常将我带在自行车的后座上。20年的折磨使得老人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大很多,那时,我看着爷爷苍老的面容,很小的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疼痛。

  有两件事情很难忘记,爷爷两次挽救了我的生命。小时候家里条件非常差,奶奶靠给别人当裁缝过日子,于是,缝纫机便成了我小时候唯一的玩具。4岁时,一次正玩的高兴,缝纫机针头扎进手指的骨头上,疼痛几乎让我窒息。爷爷一边安慰我一边骑着自行车一路汗流浃背从八府庄把我送到中心医院;12岁的时候,一次被蚊子叮了太阳穴痉挛呕吐,家里没有自行车,爷爷和三叔轮换背着我去第一医院,并哀求医生:“不管付出什么代价都要救活我孙子”。爷爷不但给了我知识,还给了我生命,和老人在一起我时常有种说不出的幸福感。

  后来,爷爷、奶奶多次鼓励我到国外读书。那时家里没有钱,我知道在国外会比较苦,所以根本不想去,在爷爷的多次鼓励说服下,我出国留学。由于受爷爷、奶奶勤劳简朴的影响,1992年去日本留学的10年间,自己一边打工一边学习,没有花过家里一分钱,直到2002年拿到博士学位回国。在日本留学期间,爷爷又写信给我说:“如果太苦就回来吧”。但,我还是坚持下来。

  从小直到上初中,我穿的衣服和鞋子都是奶奶做的。我常常和别人说我是吃剩饭长大的,一直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家里的馒头经常吃到发霉也舍不得扔掉,揭了皮蒸蒸再吃。直到2005年4月奶奶去世前,两位老人大部分时间的一日三餐都在培华学院高新校区校长室后面走廊里的煤气灶上煮清水挂面,有时放点青菜,一个月的生活费仅仅300元的开支。

  直到1999年,我和爷爷奶奶一家三口还住着36平米的两间半简易房,没有独立厨房和卫生间,夏天爷爷奶奶还在公共水房冲澡。实际上,早在1990年,培华学院已经给教职员工在原培华女大的校址盖了家属楼,现在一些老师还住在那里。但是爷爷自己却没有房子。后来,他又将自己所有的积蓄捐给了学校。

  记忆中的往事太多太多……爷爷非常爱护每一个孩子,他健在的学生中,年龄最大的已经近80岁高龄,他身上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具备的美德,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他在我心目中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家。

功业常令同行佩 风范堪作后人师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和姜维之院长共事的同事眼中,他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人。但是,他身上的很多点点滴滴都清晰映在这些同事的脑海中,姜老院长一言一行,深深震憾和感动着每一个人的心灵。

  杨文艺:培华学院成人教育学院院长

  1998年元月,西安发生了轻微的地震,相关部门刚刚发出预警,姜维之院长立刻赶到学校部署工作采取防范措施,安排学生保证安全和正常的学习生活。当时,出乎意料的是,他向全校师生宣布,从那一刻开始,自己就住在学校的办公室里,并告诉全体师生:有困难有事随时找我!那时,老院长没有一刻离开过学校,师生情绪稳定教学秩序井然。直到多日后地震预警解除,老院长才肯离开办公室回到家中住宿。不少师生至今依然记得这一幕。

  杨昌俊:培华学院图书馆馆长

  2005年春季,姜维之院长将自己一生省吃俭用积蓄的20万元拿出来,在学校设立了“姜维之奖学金”和“奖励优秀共产党员基金”,奖励优秀学生和优秀党员,此举受到陕西省教育界和高校学生的高度赞扬,当优秀学生首次领到1500元奖学金后,不少学生热泪盈眶。

  回想起这些点点滴滴,让人心情无比悲痛。

  雷福云:姜维之院长的老部下

  89年政治风波动乱时期,他24小时坚守工作岗位,制止动乱,稳定校园。培华女大没有停过一节课,没有放过一天假。老师认真教课,学生认真学习,校园秩序井然。

  老校长不仅对教职工在工作上严格要求,而且生活上关心和照顾。 职工董选民家中修房急需资金,校长拿出工资积蓄去帮助他、孤寡老人刘宝琴年高体弱,校长长期照顾并在校内为她安排住房让她安享晚年;一位家住山区的老教师的父亲去世后,校长派人派车前去吊唁慰问、安排家住农村的教师家属进城解决其子女上学就业等等,就连那些老师的乡邻们也常常被感动。

  周玉昆:培华学院艺术教育中心主任、老员工

  他很珍惜人才,他对学生爱如亲子。有名学生交不起学费,我便把这件事汇报给校长,老校长说:这个孩子是山区里来的,一定不要让他失学。于是,他每月给这个学生资助300元生活费(99年的300元不是小数目)。我每月底便领着孩子去见校长,老校长就要问:学习怎么样?成绩好不好?问完了就从自己兜里掏出300元给学生。这钱不是学校的,是他个人的。这样一直坚持了三年。在老校长的鼓励与资助下,这个孩子出色地完成了学业。

满园桃李沐春风 莘莘学子铭师恩

  从五湖四海汇聚到西安培华学院的学子,他们校园的生活和中国所有莘莘学子校园生活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是,因为培华多了一位可亲可敬的老人,从此,这些学子的生活和命运多了一缕阳光、一丝温暖。这一缕灿烂阳光足以照亮他们一生、温暖他们一生。

  王建鹏:50年代培华校友

  我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培华财校的学生,姜维之是主持工作的副校长,那时他才二十五、六岁,年轻有为、精明能干、治学严谨、管理有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来听说他和几位同去的老师打成了“右派”,一过就是二十年,受尽磨难。

  粉碎四人帮后他回到西安。一九七八年,他的“右派”问题得到彻底平反,政府又任命他为西安房建技校校长、市十三中学校长、培华女子大学校长。那个时候他已是五十多岁的人了,我见过他几次,他精神焕发,对党对人民的教育事业十分热爱,倾注全力、八方奔波、为办学而奋斗,给我的印象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他充满了比一般年轻人都难得的更大活力。八十年代,我在市政府工作,他为建校征地找过我,我又听我的一些同学说过,为学校贷款、施工,以及学生毕业分配等事姜维之校长也找过他们,为培华女大建设发展沥尽心血,从五十几岁到七十八岁一直奔波,从未间断,真是位了不起的老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