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开放性空间设计》课程的教学内涵,推动理论教学与实践创新的深度融合,近日,我院环境设计专业组织2022级大四年级全体学生,在专业课教师的带领下,分别前往西安科技馆、陕西省文化馆曲江分馆以及白鹿仓景区,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专题调研活动。本次调研旨在通过实地考察、沉浸式体验与多维度分析,拓展学生的设计视野,培养其对不同业态下空间叙事与体验设计的综合理解与应用能力。

第一站:西安科技馆——探秘科技赋能下的互动体验新边界
在西安科技馆,调研的重点聚焦于“新技术的应用及展陈互动体验方式”。作为现代化公共科普教育基地,科技馆充分利用了VR/AR、全息投影、体感交互等前沿技术,将复杂的科学原理转化为可感知、可互动的沉浸式体验。
同学们仔细观察了展项的空间布局、人流线路规划,并亲身体验了各类互动装置。他们认识到,技术在空间设计中不仅是展示工具,更是塑造叙事、引导行为、激发情感的关键媒介。如何将冰冷的科技与温暖的人本关怀相结合,创造出既有教育意义又充满趣味的互动空间,是本次调研带给同学们的深刻思考。这为他们在未来设计中,思考如何将智能化、数字化手段融入公共空间,提供了宝贵的现实参考。



第二站:陕西省文化馆曲江分馆——感悟非遗文化的当代展陈美学
第二站,师生们来到了陕西省文化馆曲江分馆,这里的主题是“学习非遗文化,了解非遗类作品的展陈与体验方式”。馆内陈列着华县皮影、陕北剪纸、西秦刺绣等众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展陈方式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设计感。
同学们重点研究了非遗展品的光影设计、展柜形态、视觉导视系统以及文化语境的营造。他们发现,成功的非遗展陈不仅仅是文物的静态罗列,更是通过空间设计讲述一个生动的文化故事。通过参与现场的非遗体验活动,同学们进一步理解了“体验式消费”在文化空间中的重要性。如何让静态的文化“活”起来,通过空间叙事让观众成为文化的参与者和传承者,而非仅仅是旁观者,是此行收获的核心命题。


第三站:白鹿仓——解析文旅融合的空间叙事逻辑
最后一站,调研团队抵达了融合民俗文化与休闲旅游的白鹿仓景区。此行的核心任务是“了解文旅项目规划,分析空间叙事方式”。白鹿仓以其鲜明的民国风情主题和丰富的业态组合,成为了一个大型的“开放式故事空间”。
同学们以设计师的视角,穿行于街巷之间,分析其规划布局如何再现历史场景,商业业态如何与主题氛围相辅相成,以及景观节点、建筑符号、声音气味等元素如何共同构建一个完整且引人入胜的空间叙事链条。他们探讨了文旅项目如何平衡商业运营与文化表达,如何通过空间节奏的控制引导游客情绪,从而打造出具有持久生命力的特色旅游目的地。


总结与展望
本次系列调研是《开放性空间设计》课程重要的教学实践延伸。通过走进科技馆、文化馆、文旅景区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开放性空间,同学们不仅收集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更在真实的场景中理解了空间设计与技术、文化、商业及人的行为之间的复杂关联。
设计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次调研让同学们跳出了图纸和电脑屏幕,去切身感受一个“好空间”是如何讲故事、如何与人对话的。希望同学们能将这次多维度的观察与思考,转化为毕业设计乃至未来职业生涯中创新的源泉,设计出更具人文关怀、科技内涵和市场价值的开放性空间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