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是连接校园学习与社会工作的关键桥梁,对提升就业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就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将理论转化为可操作技能,增加工作“硬实力”,也可以提升沟通协作、解决问题、抗压能力等职场核心素质,锻炼工作“软实力”。为凝练实践赋能就业,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好经验,探讨实践助力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新路径,7月11日,由党委学工部主办、传媒与设计学院雏鹰工作室承办的第39期辅导员沙龙在辅导员之家顺利举办。本次沙龙以“实践赋能·就业提质——提升学生求职竞争力的辅导员行动清单”为主题。医学院党委书记兼行政副院长史立军、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兼行政副院长王林、医学院党委副书记何丽、传媒与设计学院党委副书记南斌红、辅导员代表共计40余人聚焦实践育人痛点,共商就业竞争力提升路径。沙龙由传媒与设计学院辅导员崔菲主持。

传媒与设计学院党委副书记南斌红致欢迎词。他首先欢迎各位领导及老师莅临本次沙龙。并指出,当前就业形势复杂严峻,提升学生求职竞争力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辅导员工作的核心关切之一。希望通过本次沙龙凝聚智慧、分享经验、梳理方法,共同探讨提升学生求职竞争力的有效路径。

雏鹰工作室主持人郝甜甜代表工作室作主题分享。结合实践赋能、就业提质这一主题,从学生说、HR说、学者说、辅导员说四个方面梳理目前实践对学生就业的帮助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具体案例提出辅导员在后续工作中要做好实践的顶层设计,以雇主思维锻炼学生各项能力,了解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开展育人活动。

在分组讨论环节,各小组围绕“辅导员如何帮助学生将日常工作中的三下乡、志愿服务、日常实践变成HR眼中的软实力”,“辅导员如何提升学生实践转竞赛的动力和能力,深挖实践价值”,“辅导员如何调动学生实践积极性,激发学生实践内驱力”,“辅导员如何助力校企合作实践,帮助学生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四个问题开展讨论。在充分的讨论后,大家提出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可以将实践项目化、指导精细化,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支持,做好“桥梁”与“助推器”,将所有育人力量的合力聚集在学生成长中。


沙龙尾声,医学院党委书记兼行政副院长史立军作总结讲话,他肯定了沙龙成效,并围绕“提升实践育人效能、赋能学生高质量就业”提四点要求:激发内驱,推动学生从“要我做”到“我要做”,深化专业与实践融合;科学评价,将实践成果纳入综合评价,支撑精准就业指导;专业赋能,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彰显育人温度;精准育才,发掘潜能、培养关键能力,护航学生成长与职业发展。希望全体辅导员以此次沙龙为新起点,践行实践育人理念,为学生成长筑基,为教育事业注入青春力量。

本次沙龙聚焦“实践赋能·就业提质”主题,通过深度交流与思想碰撞,凝练了提升学生求职竞争力的辅导员行动清单,明确了实践育人的关键方向与路径。未来,我们将继续在日常工作中精准发掘、培育学生特长与核心竞争力,持续赋能学生成长成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