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把思想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学院课程思政建设,提高课程育人实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传媒学院于6月10日下午在博远楼2206举行了第三届“课程思政”讲课大赛院赛。传媒学院5位教师进行了课程思政改革教学展示,传媒学院副院长张荣花及各专业教师代表出席,副院长张荣花主持比赛。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阮博、传媒学院教学督导组组长梁小凤、校级第二届课程思政讲课大赛二等奖获得者陈雪担任评委专家。

教师代表观摩
传媒学院副院长张荣花介绍此次大赛的评委专家和参赛人员,并强调参赛教师要围绕课程教学目标依据课程特点,找准“课程思政”切入点,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所承载的育人功能,重点说明专业知识与育人元素的融合及课堂教学设计。融入家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人文精神、仁爱之心等要素,激发学生认知、情感和行为的认同,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教书与育人相统一。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教师房宁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房宁老师主讲《<导演创作>—导演构思》,课程以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作为案例导入,通过从电影制作者的视角进行导演构思;以导演的创作核心和激荡观众引起共情两个方面联系到影视作品思想政治意识形态的建设,从而强调了电影制作者的价值观树立。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师晋珊珊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晋珊珊老师主讲《<电视纪录片编导>—纪录片的范畴》,从电视纪录片编导学科切入到思政教育,根据纪录片价值观、商业回报、美学特征、播出平台等分类规则帮助学生理清不同纪录片的制作逻辑。在对比东西方商业纪录片的制作方式及规则时,强调中国的商业纪录片更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意标准,从而实现特定国家价值观和商业回报的双赢。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师刘玥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刘玥老师主讲《<新闻传播学>—传播的类型和过程》,课程在人际传播的话题下就传播类型和传播过程结合中国故事展开思政与新闻传播的关系的讨论。在了解了人际传播的定义、特征、动机等基础范畴后,刘老师带领大家逐渐深化到中国国家情怀、传承文化精神、共建和谐社会的思政主题上,激励同学们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动画专业教师孙碧野
动画专业孙碧野老师主讲《<动画角色设计>—动画角色设计流程》,以大家耳熟能详的“小兵张嘎”动画形象引入课题,就动画角色的设计流程结合思政话题带领学生展开互动讨论,并从熟悉剧本、角色构思、草图阶段向同学们展示了爱国主义动画人物设计的全过程。

新闻学专业教师张晓露
新闻学专业张晓露老师主讲《<传播学概论>—传播者:把关人》,课程从传播的过程和系统结构切入,以“把关人”作为重点传播者,就“把关人”的界定,专业属性,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和网络把关四个方面与思政建设相结合,引发学生对新闻把关的公益性和公共性标准的重视,并就国家基层治理、卫生防疫等公共领域话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阮博点评
教师们教学展示后,评委专家分别对选手进行了点评。马克思主义学院阮博老师充分肯定传媒学院课程思政工作。他认为房宁老师的课程思政要贯穿于学科的系统性建设思路中,课程选择的体裁应更加大众化,从而挖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和内部哲学逻辑。他指出晋珊珊老师在对比中西方纪录片的价值观时,需要更加详实的论证,更高层次的思政解读。同时可以深入挖掘纪录片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的选择标准,同时应更加注重思想政治的言传身教。

传媒学院督导组组长梁小凤点评
传媒学院督导组组长梁小凤老师评价孙碧野老师的课程思政应贯穿于教学整个过程,包括备课、上课、课后的全生命周期,同时在动画形象设计课中要注重课堂节奏的控制。她点评张晓露的课程中核心知识点的切入需要加快课程节奏。课程讲解的案例的类型多样化,这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把关人的定义,在理论的价值意义上需要进一步提升。

第二届课程思政讲课大赛奖获教师陈雪点评
第二届课程思政讲课大赛奖获教师陈雪点评刘玥老师在教学方法和案例的分享上恰到好处,但在课程题目可以做出更多的创意设计。在板书和课件的设计和结合上可以多下工夫,同时需要注重课程教学中渗透更多的育人元素。

传媒学院副院长张荣花总结发言
最后,传媒学院副院长张荣花公布最终获奖情况:一等奖孙碧野老师,二等奖刘玥和晋珊珊老师,三等奖房宁和张晓露老师。她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进一步做好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抓手,也是培养造就大批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的重要环节。所有任课教师都要挑起“思政担”,有效探索构建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工作体系,让课程思政建设真正助力青年增强志气、骨气、底气。她希望全体教师能深入学习,围绕“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进行深度教学改革,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与能力,持续加强和改进课程思政建设。
编辑:赵梓涵 唐左欣
审核:高嘉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