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发挥新媒体时代语境下新闻摄影形象的特殊作用,全面提升广大师生专业实践技能,11月26日下午,2021年陕西省社科联科普资助项目新媒体时代影像传播知识科普系列讲座之《5G时代AI模式手机摄影算法技法语法》在西安培华学院汇知楼国学大讲堂举行,讲座主讲人是国家级摄影师、高级记者、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衡国良。陕西省新闻摄影学会会长、传媒学院院长杜耀峰,陕西省新闻摄影学会党委书记、传媒学院教师杜萍,陕西省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传媒学院常务副院长王西娅,陕西省新闻摄影学会副秘书长、传媒学院副院长张荣花,传媒学院党委书记江俊瑞及传媒学院师生代表100余人参加了线下讲座。为了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讲座同步进行了线上直播。
陕西省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传媒学院常务副院长王西娅主持讲座
讲座由陕西省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传媒学院常务副院长王西娅主持。她讲到,本场讲座是新媒体时代影像传播知识科普系列讲座,是陕西省新闻摄影学会和西安培华学院深度合作的成果体现。她指出,讲座将摄影、影像、算法三者相结合,无论从选题方面还是内容方面都与传媒学院应用型课程建设紧密衔接,通过本次讲座能够进一步提升传媒学院师生的摄影摄像专业实践技能,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深入探索新媒体影像传播途径,提高师生新闻传播能力,实现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国家级摄影师、高级记者、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衡国良老师授课
衡国良老师通过讲述5G时代背景下手机摄影的发展、手机摄影内容解构、手机摄影技巧、手机摄影画幅选择、手机摄影模式五个方面内容,结合自己多年的手机摄影案例研究,详细阐释了手机摄影的AI模式算法、手机拍摄的技法及语法。他讲到,在当今社会各大媒体刊发手机拍摄照片的情形已经十分常见,手机摄影在新媒体传播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新闻传播的新锐力量。在实践操作层面,要牢牢抓住相机的本体语言、技术语言、艺术语言及文学语言四个要素,充分了解广角、黑白、激光对焦、色温传感等手机镜头的作用,利用手机拍摄的五种常用模式,拍出高质量的照片。讲座中,现场师生纷纷拿出自己的手机跟随衡国良老师的讲解一起进行实操拍摄,学习手机摄影技巧,并深刻体会到使用不同的技法和方式,拍摄的照片会呈现出不同的画面和语境。
衡国良老师是高级记者、国家级摄影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陕西高校摄影学会理事,是陕西涌现出来的当代中国著名的手机摄影大师。他的作品颇受读者喜爱,《人民摄影报》专门开设“衡国良手机摄影专栏”,受到中国摄影业界格外关注。衡国良老师曾获人民摄影全国手机摄影大赛年度总冠军、第五届丝路影像博览会策展最佳呈现奖、第六届丝路影像博览会全国手机摄影大赛杰出贡献奖、第十届台海新闻摄影大赛环保科技新闻类金奖、第七届全国无人机影像图片单元百佳作品、图虫网“今镜头”十佳摄影师称号、共青团陕西省“青年突击手标兵”等荣誉称号。
互动环节
讲座结束后,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新闻学与网络新媒体专业的学生围绕“用来拍摄的手机最佳配置”“个人专业发展”“新媒体环境下手机摄影的表达方式”等问题与衡国良老师展开了互动。衡国良老师强调,在使用手机进行摄影时,推荐使用4000W像素以上的手机,并充分考虑手机的存储容量,做到及时备份。在新媒体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传播的介质、平台、手段都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单一模式转变为多元模式,拍摄者需要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在手机摄影的表达方式上,衡老师建议使用手机摄影进行传播的方式更加快捷,手机的智能功能也让表达方式更加的多姿多彩。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当大的青年大学生,要把各方面的压力转变为动力,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一步一个脚印,拍摄出更多更闪光的作品。
陕西省新闻摄影学会会长、传媒学院院长杜耀峰总结讲话
陕西省新闻摄影学会会长、传媒学院院长杜耀峰最后进行了总结讲话,他对衡国良老师在百忙之中为大家带来的这场精彩讲座表达了衷心的感谢。他讲到,衡国良老师此次为大家分享的所有内容都是自己钻研取得的研究成果,内容不仅兼具专业性和实用性,而且能够体现学科最前沿的知识,值得传媒学院师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和实践。杜院长指出,在当下全媒体传播时代,陕西省新闻摄影学会将与西安培华学院进一步加深合作,以培养全媒体应用型特色人才为目标,不断探索创新多元化的产学合作育人模式,为广大学子提供更为广阔的实践平台。杜院长强调,传媒学院的未来发展将一方面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新闻影像为手段,通过参与实践活动拍摄全面提升师生新闻影像全媒体传播技能,另一方面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充分发挥各专业优势,创新研究全媒体影像传播模式,用更加专业的技术和方法拍摄出更好的作品参加专业比赛,达到以赛促练,以赛促学,不断推进应用型特色课程建设的目的。
合影留念
编辑:赵梓涵 黄立
审核:高嘉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