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下午,“女子学院人文艺术讲堂——从中西哲学看女性观念的消解与重塑”在培华汇知楼艺术馆内举行。此次沙龙由女子学院常务副院长刘利侠教授主持,女子学院卓越班全体成员参与,本期沙龙的主讲人是我校人文学院教师王晓勇博士,他展现个人魅力、运用幽默的语言阐释了哲学与女性观念这一深刻的话题,同学们反响热烈,现场掌声不断。

刘利侠教授首先对艺术讲堂进行了整体的介绍,为王晓勇博士的讲座做了精彩地铺垫,将同学们的情绪调动了起来。

接下来王晓勇博士正式开讲,他分别从五个方面向同学们展示了中西方对女性的认知在哲学层面的差异。

王晓勇博士深入浅出,从人类社会发展之初的女性到当代的女性,他运用风趣的语言为同学们形象的描绘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女性。女性在人类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女性的社会地位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认可,她们被看作是依附于男性的第二性,波伏娃的《第二性》正诞生于此。他认为中西方在性别的认知上有着惊人的相似性,近现社会由于女权运动的发展女性地位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女性要形成独立的自我认知系统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谈及人们对性别所造成的思维方式差异的认知时,王晓勇博士认为:一直以来,人类社会定义男性思维是偏理性的,而女性思维却是感性的甚至是情绪化的,因此主宰社会权利与维系平衡的力量掌控在理性思维中,直到生命哲学的出现,理性化思维受到了批判,情绪化思维反而代表着人类生命的本真。因此这个大逆转导致了女性主义(或女权主义)的兴起,在试图发现真正的女性自我同时又将女性带入到更深刻的迷失之中。

王晓勇博士引经据典,提到西方哲学家柏拉图的理论——最早的人类是不分性别的,后来分为男性和女性,就等于分割了整体的人性,而男性追求女性的目的正是为了恢复一体化,变成一个完整的人性。王博士还列举了《简爱》《巴黎圣母院》等文学经典,阐释男女之间情感动力的源泉,最后他提出了中西方男性对女性审美的差异,西方男性喜欢四十岁以上的女人,而中国多数男性却喜欢四十岁以下的女孩,王晓勇博士更崇尚西方男性对女性审美的态度,他指出发现灵魂魅力的重要性,爱情不仅仅是肉体的交合,更重要的是灵魂的碰撞。

最后,王晓勇博士从中国的四大名著——《红楼梦》中引申出中国的女性观,他借用”女儿情”的概念道出贾宝玉对女人的态度,宝玉对异性的情感并非出自吸引,而是一种涉世未深、童蒙未开的留恋,更是一种对天真丧失的惋惜。王博士以“十六字箴言”结束了精彩的讲演——“情生于心,心动于物,物形于色,色归于空。”他还给同学们放映了歌手莎拉布莱曼的音乐视频,以女歌神空灵的嗓音隐喻灵魂的重要性,更强调女性自我觉醒后的伟大力量。

小编认为,王晓勇博士从哲学的立场出发,向同学们呈现了当代女性观的消解与重塑,男女两性在相处中的确不应只关注肉体,而要注重灵魂层面的交融与沟通,他详解了中西方审美比较下的女性观差异,为同学们了解当代女性发展与未来女性思维延展的路径提供了探索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