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正青春,传承正当时
— 鄠邑文化馆探访学习 —

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增进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7月10日,西安培华学院会计与金融学院“拾遗者”暑期社会实践队前往西安市鄠邑区文化馆,探访非物质文化遗产户县社火的故事。

文化馆门口合影
鄠邑区文化馆
宣布注意事项准备进馆
专业老师讲解
文化馆是一个充满浓厚文化气息的地方,它的气息既古老又新鲜,充满了历史的积淀和现代的活力。走进文化馆的大门,我们立刻被一种沉稳而优雅的气息包围,仿佛可以感觉到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历史的痕迹,每一块砖石都记录了岁月的流转。
在鄠邑区文化馆,两位老师为我们讲解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况。他们介绍了该地区的传统文化和手工艺,包括户县锣鼓、临潼杖头木偶、户县眉户曲子、酿酒工艺、户县社火、鼓艺制作、剪纸、传统小吃等,实践队成员对这些精美的手工艺品和传统文化的珍贵价值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社火篇
户县社火,也叫射虎或社戏,是户县遗存的古代民族传统文化中祭祀土地之神社公灵鼓祭祀仪式的遗脉及衍流。
社火表演队伍前面都有报马探路,接着是仪仗队,锣鼓队,锣鼓队后面跟大头娃、高跷,打钱歌等自由走动的表演形式,接着是十数转平台或芯子社火,最后是亭子。
在耍最后一场社火时,表演队伍的末尾要耍落草。
“我们可以看到,社火越往后就越高,寓意着‘节节高’。最初的社火目的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万事顺顺利利。现在多寓意为平安喜乐。”讲解员细心地说道。

文化馆社火作品展示
文化馆社火作品前合影留念
馆长寄语
在参观的最后,馆长对本次参观活动进行了总结:“鄠邑区文化馆是鄠邑区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其传承与保护工作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非遗正青春、传承正当时,希望你们在学习过户县社火的制作工艺后,也能够感受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实践总结
实践小队也意识到在国家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非遗文化的发展需要好好借助政策的扶持、财政的补贴、社会舆论的帮助,以积极的心态、创新的姿态,让非遗“活态”传承。我们认为非遗文化在今后的保护传承工作中,既要敢于破旧立新,剔除掉一些思想内核中含封建色彩的方面,打破内在壁垒,努力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要利用好新媒体等现代传播方式,走进群众日常生活,在新时代中把握机遇,发挥好积极正向作用,在时代浪潮中稳步前行。

文化馆走廊标识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