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乡村与知识的双向奔赴
7月8日,文润宜君赋能团走进陕西省铜川市宜君县哭泉镇,与镇政府工作人员共同召开文旅工作座谈会,以青春视角解码乡村振兴密码,这座距宜君县城12.5公里的小镇,正以141.09平方公里的山水为卷,书写“千万工程”指引下的文旅融合新篇章


千年传说与历史遗珍交织的文化厚土
在哭泉村,姜女祠静立千年,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从这里传遍四方,2022年这里申创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并通过验收。不远处的周恩来留宿处,泛黄的桌椅仍在诉说着革命岁月的故事;淌泥河摩崖造像上的斑驳石刻,是古代工匠留给世人的艺术密码。更令人惊叹的是万亩旱作梯田,作为国家玉米产地理标志产区,1000多亩地膜旱地玉米梯田还获“中国美丽田园”称号,春耕时地膜反光如银链,秋收时金穗叠浪,每一垄都刻着农耕文明的智慧。

为文化挖掘注入青年视角
三下乡实践中,文润宜君赋能团发挥知识优势,系统梳理哭泉镇文化资源,比如深入研究孟姜女传说的民间演绎版本;考证周恩来留宿处的历史文献,结合周恩来留宿处历史遗迹,完善红色故事脉络;团队通过开展问卷调研、村民访谈等形式,收集当地文化保护的现实需求,推动文化实践落地生根。

以“文化结对”谋长远
借青春热忱探新途
指导老师王中俊与政府人员展望哭泉镇未来文化产业发展,计划发起“文化结对”项目,联系高校资源与哭泉镇共建实践基地,长期开展文化培训、非遗传承活动,助力哭泉镇形成“文化保护—产业开发—人才反哺”的可持续发展链条。指导老师柳雨对实践参与者提出期许:“三下乡社会实践者应该带着问题,带着激情,去思考,去调研,在完成后写一些相关性的反思性文章”。团队成员将秉持初心,带着问题与热情,深耕调研,以青春之思赋能乡村文化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