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项工作 >> 社会实践 >> 正文

服务万余人!传设青年镜头里的温度,笔墨中的答卷

发布者:陈天航 [发表时间]:2025年08月20日 10:15 [来源]: [浏览次数]:

 

2025年

传媒与设计学院青年学子

再次踏上新征程

展现专业优势与创新能力

47支队伍,466人次

16支校级重点立项团队,11支铜川专项

16支队伍搭建实践教育基地

剪辑129部实践视频

各级媒体报道达上千次

收到政府单位等部门感谢信40封

被服务群体人数达1.5万有余

共计撰写调研报告28份

培华学子继续秉持实践精神

深入各地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在文化传承,教育帮扶,社区服务等领域

贡献青春力量用行动诠释责任与担当!

“亲青润童心”社会实践队

16名多专业学生组建,属校级重点立项,建立1个实践基地。以王曲街道曙光小学学生为服务对象,通过多元实践活动充实孩子们假期生活,提升自信表达能力。结合专业优势设计特色互动环节,以课堂引导、情景模拟等形式激发学生表达欲望。完成5部视频剪辑,形成1篇调研报告、10份工作日志、1份实践总结及14份个人实践总结。获各级媒体报道18篇,收到曙光小学授予的锦旗1面和感谢信1封。

“语”润乡村推普社会实践队

在山西省灵石县开展20天普通话专项推广活动,联合教育局、文旅局推进,精准覆盖多类群体。在县教育局支持下,团队于灵石二小为150名教师代表开展3场“语音发声”等主题专题培训。此外,实践队联动县文旅局在王家大院为150名导游开展3场讲解培训,还走进餐饮协会等场景,普通话培训覆盖超600人次。多个景区挂牌“西安培华学院社会实践基地”。团队收到4封感谢信,有23篇省市级新闻报道,新媒体平台发布22篇相关内容,社会反响热烈。

皮影光韵·数字织梦队

由10名学生组成,获批校级重点立项,建立1个实践基地。在渭南市华县区开展“皮影光韵·数字织梦”活动,通过访谈华县皮影传承人,拍摄超100G素材,运用剪辑及数字技术制作多种短片,其中《影绘华州情》吸引全国超万名网友观看,有效提升华县皮影的宣传度和知名度;借助哔哩哔哩、抖音等平台,累计播放量突破万次。活动获中青网等媒体报道1次,形成4篇调研报告,剪辑5部视频。

“实践兴乡.千墙焕彩”社会实践队

15名队员组成,属校级重点立项,建立1个实践基地。走进铜川市野狐坡村开展墙绘实践,聚焦乡村文化传承,以传统戏曲人物等为创作元素,在村落墙面绘出多彩墙画。发挥专业所长,将艺术创作与乡土文化融合,探索“艺术实践+乡村文化传承”模式。服务2860人,形成2篇调研报告,剪辑10部视频,获媒体报道480次,感谢信2封。

AE56D

88259

实践兴乡忆青春社会实践队

14名队员组成,属校级重点立项,建立1个实践基地。已成立五年,走进渭南市临渭区李十三村开展14天墙绘活动,以艺术笔触融合当地古法榨油工艺,绘制创作节气图,让传统与现代愿景巧妙交融。采访坚守木工手艺数十年的老爷爷,策划点亮童心助力乡村振兴活动。服务2000人,形成2篇调研报告,剪辑20部视频,获陕西时代网、新闻网等省市级媒体报道80余次,其他媒体100余次,点击播放量破10W+,收到市团区委、镇、村等部门表扬信2封。

2EB9A

“笃行”精准资助基层行社会实践队

12名队员组成,属校级重点立项,建立1个实践基地。在陕西省铜川市野狐坡村开展活动,带着传递资助温暖、普及政策知识的使命,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和精心准备的政策手册,向村里老人讲清助学贷款申请流程、针对贫困生的专项帮扶等国家和学校的资助政策。服务300人,形成1篇调研报告,剪辑3部视频,获媒体报道1次,感谢信1封。

红影声扬实践队

12名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组成,属校级重点立项,建立1个实践基地。走进渭南市华州区,结合专业优势深入探索华州皮影非遗,走进当地皮影文化园,深入采访并拍摄当地宣传片,了解华州皮影非遗发展具体状况,拍摄纪录片、宣传片、非遗传承人采访及华州皮影讲解视频十余片,在喜马拉雅平台上传音频节目扩大宣传范围。服务4300人次,剪辑37部视频,获陕西网、西安网等媒体报道12次,感谢信1封。

“青影筑梦”社会实践队

8名广播电视编导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组成,属校级重点立项,建立1个实践基地。以技术赋能陈炉古镇传统窑居建筑与耀州瓷保护与传播,通过影像记录、宣传片拍摄的方式,挖掘陈炉古镇陶瓷文化遗产,构建“建筑遗产+非遗技艺”的可视化传播体系。服务30人,形成1篇调研报告,剪辑1部视频,累计发布稿件超过30篇,获中国网、陕西青年网、铜川印台共青团等媒体及政府部门报道24次,感谢信1封。

“青春执笔 墙绘新章”志愿服务队

10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组成,属校级重点立项,建立1个实践基地。在崔菲、张晓凡、王璐老师带领下,赴周至县二曲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开展主题墙绘与暖心服务,围绕“艺术服务老人,彩绘传递温情”,设计传统美德、健康运动等主题墙绘,协助备餐、表演、陪老人聊天。服务150人,形成1篇调研报告,剪辑2部视频,发布稿件10余篇,投稿近30次,获当地支持与赞扬,收到服务中心感谢信1封,媒体报道1次。

“推普护方”社会实践队

12名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组建,属校级重点立项,建立1个实践基地。聚焦“推广普通话和关中方言文化传承”主题,暑期深入陕西咸阳礼泉袁家村开展实践活动,通过方言访谈、普通话宣讲、挂牌仪式等形式搭建语言文化传播桥梁,完成2部主题宣传片。服务800人,剪辑10部视频,获共青团礼泉县委员会、袁家村村委会联合致信感谢,获陕西网、西安网专题报道3次,感谢信2封。

“心暖校园 护苗成长”关爱儿童心理志愿服务队

10名队员组成,属校级重点立项,建立1个实践基地。是一支跨学科融合的专业团队,由西安培华学院传媒与设计学院、团委书记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坚强老师领衔,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法学院学生及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成员共同组建。坚强老师深耕心理健康领域,将心理干预与校园场景结合,助力儿童健康成长。队员回校后持续与家乡结对儿童保持每周线上联系,结合收集的200余份互动反馈优化游戏化心理健康辅导内容。服务400人,形成200篇调研报告,剪辑3部视频,获媒体报道1次,感谢信20封

“墨韵绘乡”工艺焕彩队

11名队员组成,属校级一般立项,建立1个实践基地。来到铜川市野狐坡村开展墙绘实践活动,发挥专业特长,精准对接乡村需求,将艺术创作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深入村中街巷、田间地头,从野狐坡村的风貌与文化中汲取灵感,把当地特色元素融入墙绘创作。服务300人,形成1篇调研报告,剪辑1部视频,产出高质量稿件浏览量过万,获野狐坡村团委等各级组织的表扬信1封,媒体报道6次。

童心绘梦共赴新程社会实践队

15名队员组成,属校级一般立项,建立1个实践基地。奔赴铜川野狐坡村,以粉色志愿身影开启乡村儿童美育陪伴之旅:队员与孩子携手墙绘,草帽队员勾勒乡村图景,孩子们踊跃填色;借投影讲解绘画基础、色彩知识,互动中搭建美育认知桥梁;开展“找颜色”“模仿画姿”等融入美术元素的游戏。服务200人,形成1篇调研报告,剪辑2部视频,获媒体报道1次,感谢信1封。

“沁润心间”志愿服务队

10名队员组成,属校级一般立项。由不同专业背景的热血青年组成,秉持“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井冈山精神”的宗旨,深入学习井冈山斗争历史,挖掘红色故事。通过生动讲述、多样形式走进校园、社区、企事业单位传递井冈山精神。了解当地文化,参观当地展览馆,帮助贫困老人,联合当地志愿队伍开展一系列活动。服务60人,形成2篇调研报告,剪辑6部视频,获媒体报道5次,感谢信2封。

“桑榆守望·青春艺行”服务队

10名队员组成,属校级一般立项,建立1个实践基地。以青春画笔为媒服务长者,聚焦两点:一是主题墙绘创作,不畏七月酷暑,历时十天创新结合周至文化与养老主题,绘制17幅、总面积约160平方米的“关爱老人·幸福之家”主题外墙墙绘;二是温情志愿服务,在绘画间隙陪伴老人聊天、整理环境并开展互动活动,累计服务50余小时。服务40人,形成1篇调研报告,获媒体报道10次,感谢信1封。

延安精神代代传,寻根思想旗帜 宣讲团

9名队员组成,属校级一般立项。11名学子踏上革命圣地延安,通过研学走访、志愿讲解、创新传播等方式,追寻红色根脉,让延安精神在行走中传承,从革命圣地汲取精神力量并化为行动。服务150人,形成15篇调研报告,剪辑3部视频,获媒体报道10次。

硒望青年筑梦团

8名队员组成,属校级一般立项。深入汉阴开展三下乡活动,采用“调研+实践+传播”三位一体赋能模式,先后走进安康果蜜红有限公司、汉阴供销社、蜂糖李种植基地、凤凰茶谷供销超市汉阴总仓,围绕产品研发、销售渠道等核心议题剖析企业发展痛点,提供品牌升级、电商拓展等发展建议。服务10人,形成1篇调研报告,剪辑1部视频,发表稿件8篇,获西安发布、青春汉阴等媒体报道8次。

素笔耘乡梦绘团

10名队员组成,属校级一般立项。前往“陕西省铜川市野狐坡村”开展为期20天的墙绘实践活动,以画笔为媒将艺术创意与乡土文化相融合,为野狐坡村增添亮丽风景线,助力美丽乡村建设。服务500人,形成5篇调研报告,剪辑10部视频,获媒体报道5次,感谢信1封。

  星火邻里志愿队

15名队员组成,属院级立项团队。以“点亮邻里情,汇聚公益光”为宗旨,聚焦社区助老、环保宣传、便民服务:为独居老人送温暖,组织邻里节促进互动,参与社区环境整治。志愿者们以点滴行动凝聚社区力量,成为连接邻里、共建和谐家园的重要纽带,展现青年学子“挺膺担当”的精神。收到感谢信1封。

培华学子始终怀揣对梦想的执着

将实践所学充分运用到专业学习中

坚定信念听党话、跟党走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不断奋进

以青春之力

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