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信息公开网

学校发展规划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本信息 >> 学校发展规划 >> 正文



《西安培华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年—2020年)》
日期: 2017-11-24      信息来源:      点击数:

 

 

2011年至2015年,学校组织实施了“十二五”发展规划建设。经过全体教职工共同努力,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应用技术型办学定位更加明确,办学规模趋于稳定,重点及特色专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校企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人才队伍结构趋于优化,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卓有成效;国际交流与合作成绩显著;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办学条件和教职工待遇得到全面改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学校总体办学实力明显增强。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西安培华学院地处关中腹地,是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和“一带一路”的重要支点和向西开放的前沿位置,在地方人才培养和社会经济建设中,担负着特殊的使命。2013年10月,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学校被陕西省教育厅批准为“应用技术型转型发展试点院校”、2014年10月,学校顺利通过陕西省巡视诊断评估;2015年12月学校顺利通过陕西省教育厅转型发展阶段性检查。这些成绩的取得,有力推进了学校向应用技术型、特色化的全方位改革。

尽管学校在“十二五”期间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建设国内一流应用技术型大学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学校发展建设中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专业结构不尽合理,专业建设整体水平有待提升;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还需不断改进;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缺乏;科研创新团队数量少,未形成竞争优势;产学研协同创新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国际合作办学广度和深度需要进一步扩大;与现代大学发展相适应的内部治理有待进一步深化等等。

“十三五”发展期以至更长时期内,学校在资源分配、队伍建设、经费筹措等方面存在的特殊困难将长期存在,而且还会面临更加激烈的人才、生源等竞争。西安培华学院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地方本科院校,我们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奋发有为,谋求新发展,开创新局面。

第一部分 面临形势与学校发展现状

 

一、面临形势

(一)国家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引领下,我国经济总量(GDP)在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进入7%左右中高速增长期。目前,“互联网+”模式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发展领域,服务型经济、绿色产业、高新产业集群等大批新产业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注重经济发展质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创新型经济发展,加速新型城镇化建设等已经成为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旋律。《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以转型发展为主线,大力实施创新驱动、绿色惠民、协同共享、开放融合战略,全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高成长服务业,着力推进城镇化,着力保护生态环境,拓展信息经济发展新空间”的重要论述。

(二)国家高等教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一方面,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年轻一代普及高等教育是未来我国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形成学习型社会,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另一方面,我国的高等教育将越来越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方向。

(三)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是大批普通高校发展的趋势

我国经济建设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决定了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转变传统的人才模式,培养出一大批合格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性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明确提出了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性转变的要求。为加快提升学校整体转型发展的步伐,2014年陕西省教育厅颁布了《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院校转型发展试点工作方案》(陕教发〔2014〕43号),2016年陕西省教育工作会议和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对我省高校的转型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

(四)国际化融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新趋势。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提出,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应当跨国界和跨大洲交流知识和技能。1999年,欧洲29个国家通过了“博洛尼亚计划”,推进了欧洲国家教育一体化的进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提高中国的教育国际化水平,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将进一步扩大教育开放作为优化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重要举措,大力推动教育改革发展。

二、学校发展现状

(一)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基本明确

“十二五”规划中,我校明确了“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制定了人才强校、质量立校、专业集群、项目带动、开放合作的发展战略。在转型发展中我们不断探索,稳步推进,以合作发展联盟构建、创新创业园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改革试点、管办评分离试点改革等大项任务为牵引,明晰了学校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方向。 创建“高水平应用型技术大学”成为了激励全校师生加快推进学校转型发展,建设具有特色鲜明应用技术大学的强大动力。

(二)学科专业建设取得新突破

“十二五”时期,学校开设34个本科专业和21个专科专业,分属管理、理学、文学、法学、工学、医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共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优秀教材3部,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7项,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项目7门,省级教学团队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5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2个,省级民办高校重点扶持专业建设项目2个。

(三)师资队伍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

“十二五”期间学校共引进专任教师444人(其中高职称教师168人),截止目前学校教师总数达到1370人(其中专任教师876人),生师比为19.5:1,基本满足学校教学需求。师资结构上,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269人,占专职教师总数的 31%;中级职称324人,占专职教师总数的37%;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483人,占专职教师总数的55%;专职教师中,具有“双师型”素质的教师245人,占专职教师总数的30%。

在教师队伍的培养上,学校大力实施“教师能力提升计划”,累计选派100名实践性需求较强的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生产一线和相关机构,参加挂职锻炼和专业实践。积极推行“公办高校对口帮扶计划”,建设校内“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青年教师导师制等工作,逐步提高了我校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积极实施“双聘人才引入计划”,目前有100多位国内行业专家、企业能手担任兼职教授、客座教授、创业导师,实现了“行业专家走进课堂,校企携手推进应用”。

(四)科研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十二五”以来,累计发表论文878篇,其中SCI检索论文 1篇;EI检索论文3篇,CSCI/CSCD论文11篇,其他核心期刊论文53篇;出版专著2部;取得专利发明6项。科研立项234项,其中省级以上科研项目51项,厅级项目30项。获得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25项。成立科研机构25个,有力促进了产学研融合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五)招生与就业工作成绩显著

“十二五”期间,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趋于稳定,不再大规模扩招。根据这一现状,学校坚持“稳定规模,强化内涵,提升质量”的思路,以教学质量稳定生源,圆满完成各项招生任务。“十二五”期间平均年度录取人数稳定在6000人以上,录取报到率稳定在93%以上,在陕录取分数位居同类院校前列。累计向社会培养输送毕业生28923人,其中本科15622人,专科13301人;毕业生年度就业率达到90%以上,平均就业率为93.23%,本科平均就业率为93.34%,专科平均就业率为93.11%。学校被陕西省教育厅授予“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六)实验室建设快速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校新建、扩建校内实验(训)室124个(220个分室),实验室面积达到26465㎡,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到 1.3亿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5869.48元。建成了省级建筑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省级中兴电信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建成校级财会实验教学中心、中兴电信教学实验中心、大商科综合实训中心。学校各类实验(训)室的建设满足了不同专业学生职业技能专业化发展和实操能力的需求,为开展应用技术型教育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七)创新创业工作成绩显著

“十二五”期间,聘请知名行业、企业负责人为创业导师,易鹏等234名行业、企业专家及校内教师组成了创业导师团队。累计超过300名学生在毕业前加入学校创业队伍,带动了在孵专利数十项,孵化工作室12个,诞生科技型创业公司4家。多项服务、技术或产品已已成功转化,并多次亮相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博览会及陕西省创新创业成果博览会,连续三年名列全省同类高校前茅。学校创新创业工作我校荣获全国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奖,中兴电信学院获批“陕西省创新创业示范学院”。

(八)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

学校经过“十二五”时期的新建、改造、整合后,生均占地59.3m2,满足了54m2/生的标准要求;教学行政用房面积49.2万m2,生均为22.28m2,满足14 m2/生的标准;学生宿舍面积19.73万m2,生均为8.97m2,满足标准6.5 m2/生的标准要求;结合学校基本建设的计划与建设速度,五年中先后栽植乔木8462株,灌木及其它地被63000m2,通过精心的养护管理,已达到了预期的绿化效果,完成了与基本建设同步的校园绿化工作,学校被西安市政府授予“园林化单位”称号。

(九)国际合作与交流初显成效

学校高度重视国际化工作,设立了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提出了国际化发展战略。“十二五”期间,师生赴国外(境外)交流规模逐年增加,已有近100名学生参加交流学习,派出45名学生到美国高校研习,派出49名教师和管理干部到台湾高校研修,与国外(境外)22所大学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与法国巴黎高等艺术学院、法国秋季艺术沙龙签定了中长期战略合作办学协议。

(十)依法治校能力不断提高

制定并颁布《西安培华学院章程》,确立了“理事会领导、校长负责、党委监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社会参与”的内部治理结构。完成了校内机构综合改革,实行了全员竞聘上岗,开展了规章制度的“废、改、立”工作。提出“将二级学院转变为办学单位”的构想,建成14个教学院(部),构建校院二级管理体制,积极探索管理重心下移。完成了定岗定编定员、绩效分配两大改革。建立了二级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教职工、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校友代表大会等,推行了校长接待日、咨询会等多种新的管理方法,党代会、教代会、团代会、学代会提案办理满意度大幅提高,现代大学制度框架已经基本具备。

(十一)民生保障明显改善

“十二五”末,教职工人均收入比2011年实现了翻番,学校资产达到13亿元,负债率2%,学校年度经营情况继续保持良性持续发展状态。新建了明德楼、育英楼、汇知楼、至善楼、体育馆等教学办公用房171989 m2。校园信息化建设逐步建成,为建设智慧校园打下了基础。学校固定资产达到8.3亿元,其中教学用房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1.5亿元。多渠道筹集资金新建和修缮了学生食堂、学生公寓、校医院、教工之家、体育场、停车场等。提质改造了校园道路、水电设施、绿化亮化,建成了校园安全监控系统,完善了学生资助体系,加大了对家庭生活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

三、存在问题

(一)缺乏领军型学术人才和技术精英

部分学科专业师资队伍分布不均,结构不合理问题依然存在,部分新办专业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能力相对薄弱,“双师型”教师相对较少,教师整体教学水平和实践指导能力与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尚存在差距,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及技术精英相对匮乏。学校已通过改革教师引进、培养、评聘办法,提升双师型教师比例,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二)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能力有待增强

虽然我校学科专业设置较为齐全,但多而不强,省内一流、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学科专业较少,缺乏省级科研平台和基地,与我校建设高水平应用型科技大学发展目标不相适应;开展应用型学科建设水平不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欠缺。学校已通过制定《科研能力提升计划》,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尽管学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做了大量探索,但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与行业职业标准如何有效对接缺乏深入研究,部分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还不能满足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要求,一些专业的校企合作还不够深入。学校将深化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新模式,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国际化办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由于对国际化教育的认识不足,我校国际化进程中学校特色与核心竞争力不强;专业、课程、科研等国际化范围不够广;教师和学生国际化能力偏低;国际生教育亟待开展等。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与办学定位

 

一、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转型发展为契机,紧紧扭住提升办学质量这个关键,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改善办学条件,推进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为建成国内一流的应用技术型民办大学而努力。

二、办学定位

办学规模:在校生规模稳定在22000人左右,其中本科生占80%左右。

办学类型:应用技术型。

办学层次:以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教育为主,兼顾高职教育。

人才培养类型: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学科专业类型: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结合当地区域性经济的特点,大力发展管理、信息、医疗、教育等应用型学科,建强以应用型学科为主体的学科专业体系。

发展目标:经过5年的努力,把西安培华学院建设成为“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大学。

三、规划的思路

——坚持应用技术型办学方向。学校“十三五”规划的顶层设计和各项指标,紧紧围绕办好应用技术型大学这个方向,以应用型课程改革为抓手,着力培养学生的“八大能力”(国际视野与交流、身心素质健康、技术应用与创新、表达与沟通能力、人文素养与品德、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自学能力、合作能力)。

——坚持人才强校的办学思路。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十三五”期间有计划、分步骤,加大高层次人才和双师、双能型人才引的进力度,建设能适应学校发展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坚持特色立校的办学思路。坚持需求导向、服务地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强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升女性教育质量,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不断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

——坚持质量第一的办学思路。坚持质量第一的办学思路,以过硬的人才质量引领本科转型发展示范学校的建设和发展,逐步实现全面的转型提升。

——坚持国际化办学视野。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按照“开放式办学引进优质教学资源,国际化合作牵手世界知名高校”的发展思路,进一步拓展国际合作交流内涵和领域,完善合作交流机制,提高合作交流水平,加快推进学校国际化进程。

四、发展战略

“十三五”期间,为了实现发展目标,将大力实施四大发展战略:

——大力实施内涵发展战略。内涵建设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体系和模式,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着力造就适应学校发展的师资队伍;要大力推进协同创新,不断完善科研体制机制,努力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要不断完善学校内部管理,推进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

——大力实施特色发展战略。特色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要以特色求得生存、促进发展,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要依据学校现有的资源条件和自身的优势,找准突破口,合理有效地配置资源,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着力建设特色学科、特色专业、特色管理模式和特色校园文化。

——大力实施服务地方发展战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是学校办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要充分发挥学科、科技和人才优势,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积极为地方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服务,为产教融合服务,为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服务;要加强政校、校企合作,以服务求发展,不断增强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大力实施开放发展战略。开放办学是提升办学水平、增强办学实力的重要途径。要加大开放办学力度,丰富开放办学内涵,提高开放办学水平。用开放办学的新观念引领学校改革与发展,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广泛开展各种合作,积极推进校企、校政、校所、校校合作以及校内各部门的开放合作;要扩大国际办学视野,开展国际合作办学,积极推进国际间师生的交流和互访,多途径吸纳国内外优质办学资源和优秀智力成果来为我所用。

 

第三部分 具体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5年建设,全面深化校际校企合作,整合校内外办学资源,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推进学校多元化发展,实现“三提升两突破四改善”的发展目标。

三个提升:即实现办学效益、学生综合素质、学校影响力同步提升,稳步迈进陕西省转型发展高校先进行列,为建成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奠定基础。

两个重点突破:即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高水平特色创新团队建设实现突破;力争取得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实现办学层次的突破。

四个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改善、治理体系全面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全面改善、教职工生活待遇全面改善。

具体而言,就是要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紧密围绕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构建以财经、医学、信息工程等专业为主干,经、法、教、文、理、工、医、管、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相互支撑的学科专业体系。重点发展信息技术、大健康、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等我省支柱产业密切相关的学科专业。把学校建设成为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大学。

二、具体建设目标

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按照“存量调整、增量优化”的原则,进一步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重点建设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匹配、就业前景广阔、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专业。

(一)学科建设目标

——重点学科建设。“十三五”期间,继续培育管理学、理学、工学、医学等学科的整体优势,力争达到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省校级重点学科,获得省级教学、科研成果奖要达到4项以上。

——专业硕士学位点建设。以传统优势学科为基础,凝炼特色鲜明的应用型研究方向,按照专业硕士申报的标准要求,培育3-5个专业硕士学位学科点。建成“陕西省研究生培养示范工作站”。

——学科项目建设。围绕学科带头人组建创新团队,形成8-10个在业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团队,培育3-5个省级创新团队;到2020年,全校力争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80项,厅局级项目120项,学术论文、著作在总量递增的基础上,核心期刊论文数量力争每年以15-20%的速度增长,总量比“十二五”实现翻番。

——实验室建设。省校级重点学科至少要建设1个省级或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人文社科基地)。

(二)专业建设目标

——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稳定办学规模。“十三五”期间,学校应用型本科专业稳定在30个左右。

——加强专业集群建设,彰显特色与优势。进一步强化经济管理类专业群,信息技术类专业群、人文艺术类专业群,医疗卫生类专业群,人居环境工程类专业群建设,不断拓展专业方向和适应面。

——继续推进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建设。重点培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特色专业项目1-2个、新增省级一流专业4-6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4个、精品资源共享课程6-10门、教学团队2-4个、教学名师2-4名。

——加强应用型课程开发和网络开放课程建设。立项50部应用型创新教材、5-10门网络教学示范课程、力争实现8-10本自编教材进入国家或省级规划教材行列。

(三)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加快人才引进与培养步伐,确保教师数质量适应学校发展需要。到2020年,专兼职教师稳定在1200人左右,专任教师900左右人,兼职教师300人左右(按0.5系数计算为600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历学位达80%以上,博士学历学位达到25%以上;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比例力争达到40%左右,具有正高级职称的不低于15%;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不低于60%。

——积极鼓励学校中青年教师进行国(境)外进修,拓展国际视野。到2020年,青年教师中有国(境)外进修背景的人数占该学科专任教师比重不低于15%。

——发挥校内专业带头人的酵母作用,加大校内中青年骨干教师团队的培养力度。第一梯队:创建9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培养国家级教学名师 1人,省级教学名师5人,省级骨干教师30人,省级专业带头人30名;第二梯队:创建15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校级骨干教师100人,校级专业带头人60名。[1.《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实施“陕西高校教学名师引领计划”的意见》(陕教高〔2015〕7号),到“十三五”末,全面落实教授为本专科生上课制度;按照分类指导原则,培育培养校级教学名师3000名、省级教学名师300名,形成高水平教学名师梯队;建设省级教学名师工作室90个、校级教学名师工作室300个,90%以上的高校设立教学名师基金。]

(四)实验室建设目标

——加大经费投入。“十三五”期间实验室建设经费累计投入8000万元,全校教学仪器设备资产总额达到1.6亿元,实验(实训)室用房总建筑面积达到30000 m2,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达到8000元,仪器设备年平均更新率不低于15%。

——加强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培育医学实验实训中心、大商科综合实训中心等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使学校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达到6个,培育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新建教学实验室(包括分室)100个,教学实验室(包括分室)数量达到224个,实验室数量基本稳定。

——完善实践教学平台体系。新建3-5所高端、仿真模拟实验室,实现虚拟现实场景的有机结合;新建人文艺术教学与创意产业试验区、医学院“医、药、养、护”一体化教学实训平台、会计学院金融会计与财务审计实训中心、金融要素市场实训中心、培华创客中心5个综合实训平台。

——加快重点实验室建设。建设3~5个校级重点实验室,建设50个开放实验室,1-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力争建成5个陕西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建设项目。

——加强实验室信息化建设。全校实验室基本实现信息化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公共服务实验室与部分基础实验室基本实现网上辅助实验教学;部分实验课程与实验项目实现虚拟化实验教学,形成传统实验室、数字化实验室、虚拟化实验室的实验平台体系。

(五)国际化办学建设目标

——扩大与国(境)外大学的学生交流。到2020年,全校留学生、交流生累计达400人次,各类、各层次出国学习的留学生、交换生、交流生总数累计达到600人次。

——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每年引进海外学习工作经历的高层次人才占当年引进人才的20%。

——加大合作办学力度。到2020年,学校与国外有较高知名度、有实质性合作的高校和机构达到30个以上,紧密型合作伙伴8-10个;国际合作科研平台(含国际化产学研基地)数达到5个,承办10次左右的国际性学术会议。

——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2020年全校开设的全外语和双语教学课程占课程总数的比例达到6%;设置4个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专业,主干课程能实现全外语授课。

(六)招生就业目标

——“十三五”期间每年统招计划稳定在6000人左右,计划报到率保持在90%以上。

——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0%以上,对口就业率达到80%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不低于90%以上,毕业生满意度不低于90%以上。

——到2020年完善创业教育培养体系,创业基金达到200万元, “大创计划”基金达到500万元,大创项目每年立项150项以上。

(七)基础设施建设目标

——完成维之园、留学生公寓、医学实验教学中心、艺术展览中心、教职工公寓、东大门改造6项工程,完成临潼校区规划论证工程。

(八)校园信息化建设目标

——利用“互联网+ ”时代的新平台、新技术,深化智慧校园应用创新体系建设,建成信息共享的大数据服务体系,实现办学成果的共建共享。

 

第四部分 主要建设任务

 

一、内部管理

以《西安培华学院章程》为依据,着力规范内部治理结构和权力运行机制,到“十三五”末形成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规范高效、协调有序的“一章八制”制度体系。

(一)进一步完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

完善理事会决策机制,积极吸纳行业(企业)代表、社会知名人士和高水平学者加入理事会(或作为独立理事)。落实校长对各项办学“底线管理”清单的主体责任,实现权责一致。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健全学校学术委员会管理体系,加强校院两级学术委员会建设,落实学术委员会的各项职权。建立社科联、科协等学术组织,发挥其智库作用。

(二)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

明确校院“责、权、利”关系,学校层面主要实施规划管理和目标绩效考核,负责对二级学院实施分类指导和管理。改革二级学院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办法,将绩效性评估、水平性评估与发展性评估结合起来,引导二级学院良性发展;各二级学院从“教学”单位向“办学”单位转变,下移管理重心,下放办学权力,让二级学院拥有人、财、物的支配权,激发二级学院的办学动力。

二、人才培养

坚持以国家规范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着力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一)修订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按照“综合素质高、实践应用能力强”的人才培养要求,全面负责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修改。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课教材的编修,与兄弟院校建立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教材共享联盟。借助信息化平台,积极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开放性在线课程慕课,培育具1-2个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十三五”末期,学校新增省级及以上规划教材5本、省级微课课程10个。

(二)优化教学资源

统筹各类教学资源,构建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的实验(实训)基地和平台。积极争取省级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安排实验室建设专项经费8000万元,重点建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申报国家级、省级实验实训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等项目,争取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达到5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新增2个。[《陕西省本科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申报指南》、按照《陕西省本科高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申报指南》(陕教高办〔2016〕34号)。]

(三)转变教学方式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大力推广自主式、研讨式教学,构建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以行业企业的一线需要为导向,与相关行业企业合作开发慕课、精品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建立校企共享的课程中心,改革实验、实训、实习环节,确保实训实习的课时占专业教学总课时的比例达到35%以上。深化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的教学改革,积极开展网络教学。到“十三五”末,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增4个,省级及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奖新增2项。

(四)完善制度保障

加强教学督导团和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建设,建立第三方评价服务系统项目、质量保障体系系统项目,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开展有限学分制改革,修订和建立一系列与学分制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管理制度,完善主辅修制度,为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三、师资队伍

(一)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落实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目标责任制,设立专项经费。施行特聘教授(特聘专家)的方式吸纳人才,引进学术造诣深、发展潜力大的专家,助推学校追赶超越。培育建设“院士工作室”,培养造就一批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实施中青年教师“学历提升计划”和“培养提高计划”,逐步建立教师培训、学术活动学时登记制度,通过校内培训、校外学习、社会实践、出国培训等多种途径,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

(二)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

做好“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工作。积极引进和聘请企业(行业)专业技术骨干、管理骨干担任教师,选派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进行实践操作、实践教学、技术指导、技能培训等工作,将课堂、实验室、技能培训场所延伸到企业。到“十三五”末,建设一支熟悉行业企业需求、工作经验丰富、实践教学能力强的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双师双能型”教师达到60%以上。

(三)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结合学校实际,进一步明确二级学院和基层组织在岗位设置、人员聘用、考核评价、绩效工资分配等方面的职责与权力,构建起符合现代大学制度,运行高效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体系。探索教师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办法,设立教学型教师、教学科研型教师两大类别,明确不同类型教师的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分别制定聘用、考核、晋升、奖惩、绩效分配等办法。

四、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一)完善科技创新制度体系

鼓励师生参加企业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活动,完善与科研院所、行业社会团体、学术团体等资源共享,相互协调合作的机制,加快推进学校与企业(行业)在各个层面的对接合作。深化产学研融合,强化科技与经济、创新成果与产业的对接,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增强学校创新能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二)加强科研平台建设

制定《科研平台建设支持计划》,集中优势资源,精心培育重点实验室、社科研究基地、科技创新团队、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等省级科研平台。“十三五”期间,开放学校科研平台,每个专业与企业共建1-3个实验室和技术合作发展平台。鼓励有条件的二级学院申报各类校级科研平台,赋予学术研究和经费使用的自主权。

(三)加强校企合作

紧密结合地方企业的发展需求,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到2020年,深度校企合作单位达到60家,产学研合作项目经费每年达到1000万元,实现“一系一所一企一协会一学会一社团”的目标。分批选拔科研能力强的教师进入企业锻炼,引导教师将企业生产和技术难题作为个人科研项目、教学课题,鼓励教师和企业科技人员合作,组建技术攻关团队,部分教师和企业做到双聘双任、岗位互换。

六、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与创新创业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强化第一课堂教育的核心作用,努力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积极推进统编教材编写使用,推进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体系。突出第二课堂教育的主导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发挥第三课堂的引导作用,大力开展网上舆论引导和思想疏导。

(二)提高学生人文艺术素养

依托学校相关学科优势和地方教育资源优势,加强美育课程建设,积极拓展人文艺术类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加快公共艺术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提高美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加强学校艺术教育场馆建设,继续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促进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互动共享,推动校内外资源设施共建共享。

(三)深入开展社会实践

实行学生志愿者星级认证制度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学分认定制度,积极推进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建设。“十三五”期间建成大学生德育实践基地25个,立项大学生德育实践项目50余项,争取省级“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项目”立项1-2项,省级“大学生德育实践项目”立项10项。争创国家级大学生暑假“三下乡”优秀团队1-2个,国家级优秀指导者1-2名,省级优秀团队10个。推进学生社团建设,把学生社团打造成自主管理育人的主阵地,“十三五”期间学生社团发展到150个,力争获得省级“优秀社团”5个。

(四)强化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构建创新创业培养体系,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效。建设好盘古创新创业学院,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着力构建全覆盖、分层次的“教学—实训—竞赛—孵化”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面向所有学生开设普及化创新创业和就业指导必修课,将创新创业和就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创新创业实践体系,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实践基地和创业示范基地。培育建设1-2个“陕西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营”,每年培训500人次以上。[3.《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推进计划的意见》(陕教高〔2016〕4号)。]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设立创新创业教学改革专项课题,评选创新创业教学改革示范课。

(五)建设完备的就业工作体系

加大就业工作投入,完善“领导主抓,中心统筹,院系为主,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服务体系。扎实开展就业指导,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加强就业指导个性化服务。切实加强创业教育,完善创业政策,力争使我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大力拓展就业市场,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毕业生就业市场结构。积极稳固已有行业就业市场,大力拓展新兴就业市场,以项目化运作加强区域就业市场建设,不断拓展建立新就业基地。

七、国际化办学水平

(一)推进国际化交流与合作

加强与海外高水平大学的联系,积极推进与友好学校、教育机构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采取派遣出访团组、参加国际交流会议、国(境)外高校间学术交流活动、吸引外资共建实验室等形式,多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逐步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合作院校不少于20所。

(二)推进国际科研合作平台建设

与国(境)外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搭建科研平台,把握相关学科发展趋势,提升学校科研水平,实现联合共建校级联合研究中心1-2个。主办和承办国际会议数每年不少于3次,建设国际合作科研平台或国际化产学研基地1-3个,建立健全二级学院国际交流合作机制。

八、校园规划建设

(一)硬件建设

1.抓紧完善相关配套设施,改善校区教学、科研和实训实践基地条件。提高校园建设规划的层次和水平,推进节能、环境、可再生建材的应用,推动校园建设向绿色节能方向发展。

2.完成智能交易研究院、智能交易与云财务中心、艺术展览中心、创客中心等建设,做好临潼校区规划论证。改善师生的办公、学习及生活条件,改造学生公寓及一、二号教学楼,建成德馨苑教工之家、聚福苑教工住宅小区及服务于专家和留学生的学术交流中心(A、B、C座),完成常宁变电站培华专线建设,实现学生公寓空调全覆盖,建成净化水处理中心。做好校园绿化整体规划,每年引种一批绿色植被。

3.改造优化校园环境,新建“文体大楼”和“维之园”文化广场,改建生活区篮球场和休闲健身房,健全校内安全监控系统,建立防火防灾体系。

(二)校园文化建设

1.加强校史资料发掘、整理与编撰工作,发挥好校史馆的教育功能。举办培华创始人姜维之教授诞辰9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和培华建校90周年成果展示活动。

2.推进文化设施建设,突出文化气息,建设文化墙、文化廊、文化角、文化景观等,提高校园的文化层次和品位。

3.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定期开展“培华论坛”活动,建设学习型校园。发挥艺术设计学院展馆功能和音乐厅功能,邀请著名艺术家演出或者举办书画作品展,每年打造艺术设计学院高雅艺术展示季。增加与兄弟院校和地方的互动交流,形成自己的校园文化特色。

九、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一)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步伐

建设校园统一信息平台、数据交换共享平台、校园网络广播系统、网络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和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加强信息与网络安全建设,推行统一身份认证和实名上网。加强信息化应用创新推广,强化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全面深度融合。加快数字终端设施建设,建设智慧校园。

(二)加强图书文献信息化建设

重点建设电子文献资源,增加中外文数据库和中外文电子期刊引进数量。继续打造并完善特藏库室建设,优化配置图书馆文献、人才、技术、设备设施等资源,使图书馆成为高质量的文献服务中心和高水平的信息咨询中心。进一步整合校内档案资源,切实增强档案工作服务学校建设的能力。

(三)提高后勤服务保障能力

减少后勤管理层次,明确后勤基本保障功能与经营服务功能,建立多元、开放、有效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后勤服务监管体系,实施精细化管理,建设节约型校园。建立公共服务应急机制,抓好校医院应急能力建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四)优化资源配置

强化公用房二级管理,提升资产管理综合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推进采购工作电子化,规范采购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抓好校办企业的规范管理,拓展和延伸社会服务功能。

(五)深化平安校园建设

认真落实安全稳定责任制,采取重大安全责任实行一票否决制。加强校园技防、物防智能化建设,投入建设智能化的校园门禁安防系统。加强消防安全建设,确保消防设施、设备安全运行。加强与当地政府、公安、综治、交通、消防等职能部门协调沟通,维护校园周边环境秩序。

 

第五部分  措施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

“十三五”规划是学校未来五年发展的总纲,学校的各项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十三五”规划展开。全校上下要提高认识,凝神聚力,心无旁骛的想事情、干事业。要把工作的重心和焦点自觉聚焦到“十三五”规划上来,树立全校一盘棋的思想,主动谋划、主动作为,为学校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计划执行

(一)注重规划协调

“十三五”规划确定以后原则上不予更改,各单位要共同负责,协调推进。学校领导班子负责“十三五”规划的拟定,并牵头组织落实。督查督办办公室负责组织检查和评估,逐年推进。各业务职能部门是规划的实施主体,负责调配学校的各种资源。职能部门负责人、二级学院院长是本单位规划的负责人,负责拟订本单位的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二级学院依据学校“十三五”发展战略目标,制订本单位的“十三五”规划及年度计划。

(二)注重整体推进

学校“十三五”规划是落实学校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载体,各部门要据此调整、制定推动规划目标落实的各项政策。各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十三五”规划要紧扣学校总体规划发展目标及阶段性目标,强化与学校规划的衔接,确定分解指标,建立和落实目标责任制,保证计划的衔接性和操作性。

(三)注重监督落实

学校组织各方力量加强规划编制的监测和跟踪检查,提高评估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为规划的调整和修订提供支撑。重点做好二级学院、职能部门规划的目标管理。将规划目标进行分解并纳入年度考核指标体系,将指标完成情况作为单位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作为学校对各二级学院、职能部门的主要领导进行奖惩的重要依据以及资源配置的重要参考。

三、努力形成合力

充分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激发主人翁意识,共谋学校发展。争取政府、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广泛发动社会各界、校友,围绕学校建设积极建言献策。发挥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侨联的作用,最大限度凝聚全校师生的共识和力量。充分发挥师生在维护学校安全稳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形成维护安全稳定的强大合力,做好安全保底工作,确保“十三五”各项目标顺利完成。

地址:西安市长安区常宁大街888号(长安校区) 西安市高新区白沙路南段2号(高新校区) 管理员邮箱:webmaster@peihua.cn 版权所有©西安培华学院 
 陕ICP备0901232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