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信息公开网

学校发展规划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本信息 >> 学校发展规划 >> 正文



《西安培华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年—2015年)》
日期: 2011-12-20      信息来源:      点击数:

 

“十二五”时期是我校实现“创建人民满意、国内一流的民办大学”发展目标的重要时期,根据《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和陕西省《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为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的需要,推进学校科学发展,实现学校的战略目标,特制订本规划。

一、“十二五”学校发展的基础和机遇

(一)“十一五”建设成就

“十一五”是学校的快速发展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学校理事会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办学理念,坚持“校誉至上,质量第一”的治校方针,自强不息,开拓前进,适度扩大规模,着力内涵建设,强化办学特色,提高教育质量,坚持从严治校,内强素质,外塑形象,顺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的主要任务,为学校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西安培华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2007年获学士学位授予权,成为西部十二省市区第一所拥有学士学位授予权、具有独立颁发本科学历证书的民办高校。2010年,本科专业30个,其中20个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本科在校生11661名;专科专业29个,在校生9398名;成人教育本专科专业38个,在校生1719名。各类在校生累计23527名。

2.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十一五”期间,建成并逐步交付使用的各类用房(综合楼、行政办公楼、图书馆、教学楼、学生公寓等)共计18.9万平方米,标准运动场2.2万平方米,新增运动场地2.1万平方米,图书125.9万册,教学仪器设备值8291.7万元,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97个。

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已形成了结构基本合理、整体素质优良、适应教学发展的师资队伍。截止2010年底,学校各类教师总数1375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264人,具有硕士、博士学历教师共计344人。

3.教学科研成绩显著

重点学科建设有新突破,会计学本科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被批准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成立了女子学院,女性教育亮点凸显。经过不断实践探索,总结完善并全面实施了“3+1(本科)、2+1(专科)”人才培养模式;实行了全程式考核方法和学生评价制度,加强教学评估,强化教学过程评价,加强教学督导,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基本建立;涌现出一批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师,其中,省级师德标兵1名,校级教学名师6名,校级优秀教师86名。

科研机构和科研管理机构、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由姜波理事长主持研究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业文化对接的研究与实验》获批立项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先进企业文化进高职课堂的研究和实验》的子课题;省级、校级科研项目立项71项,《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获批省级教学改革重点项目;《构建应用型本科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研究》获批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在我设立“教育科学研究与实验基地”;发表论文604篇,出版教材、专著20部,获奖成果139项,举办各类学术报告会315场;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取得新进展。

4.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落实中发十六号文件精神,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不断创新。以核心价值观教育为重点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显著。学生在历届全国数学建模、电子商务、英语及文化体育比赛中获得多项高层次奖项。在民办高校中率先开展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效果明显。以“励志”、“特困”、“贫困”三个层次,共资助在校生19138人次,校内奖学金资助了5777人次,共计发放奖助学金4625.78万元。通过平安、文明校园创建活动,优化了育人环境,提高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好评,平均就业率92.38%。

5.依法治校,管理规范

在姜波理事长积极倡导下,率先建立了“理事会决策领导、院长行政负责、党委保证监督、教职工代表参与民主管理”的法人治理构架,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化。完善了决策支持系统,健全了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各项管理制度更加完善,财务运行平稳。

学校内强素质,外塑形象,赢得了社会赞誉。特别是姜波理事长作为全国唯一的民办高校代表应邀出席了2010年7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先后荣获“中国改革十大新闻人物”、“中国十大公益模范人物”、“陕西省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新中国成立60周年突出贡献人物”、“中国教育最具影响力人物”、“希望工程20年杰出公益人物”、“创业中国年度十大公益人物”、“改革开放30年中国民办教育30名人”、“陕西青年五四奖章”、“黄炎培杰出校长奖”、“中国公益十大成就奖”、“感动西部十大新闻人物”等多项奖励和荣誉。学校被评为“中国民办教育30名校”、“中国民办教育成功典范”、“中国十大就业质量示范院校”、“陕西省依法治校示范校”、“陕西诚信民办高校”、 “全国先进社会组织”、“陕西省平安校园”、“全省教育系统稳定安全工作先进单位”、 “全省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委”、陕西省“红旗团委”等称号, 2010年10月省教育系统“文明校园”以优秀成绩验收通过。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二)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时期,学校面临着新的良好的发展机遇:一是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逐步实施,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不断增强。二是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以及陕西省《实施意见》的发布实施,为民办高校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三是国家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陕西建设教育强省,特别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域”和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实施,使人才培养、社会发展的需求更加强劲。四是国家对民办高校的政策支持力度空前加大,办学环境将会得到更大改善。

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也面临严峻挑战:一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从扩张规模式转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任务的新阶段,对办学的条件、规范管理的要求越来越。二是同类高校发展速度很快,国家对公办高校的投入逐年加大,独立学院将改制为民办本科高校,生源的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三是我们自身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差距:办学条件还不能完全满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师资与管理队伍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学校内涵发展的需要;重点学科建设与特色专业建设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多样化人才培养的需求;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需要进一步深入;办学经费来源单一;校园文化建设有待加强。

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把握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于教育的新期待,不断增强加快我校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开创学校改革发展新的局面。

二、 “十二五”时期学校发展目标与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以及陕西省的《实施意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办学理念和“校誉至上、质量第一”的治校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育人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以专业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提高科研水平和学科实力,突出办学特色,走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内涵发展的道路,为建设人民满意、特色鲜明的一流民办高校而努力奋斗。

(二)学校定位与发展目标

1.办学类型:教学型本科高等学校。

2.办学层次:以本科教学为主、兼顾高等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社会培训;创造条件开展研究生教育和留学生教育。

3.学科专业:以经、管为主,着力打造财经、医学和女性教育特色品牌。形成文、法、经、管、理、工、医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

4.办学规模:稳定总体规模、优化层次结构,“十二五”末各类学生人数:本科生数量占在校生总数的80%,专科生占15%,研究生、留学生占一定比例。

5.人才培养类型:培养适应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6.服务面向:立足陕西,面向西部,辐射全国。

7.发展目标:办特色鲜明、人民满意、国内一流的民办普通高等学校

(三)“十二五”时期的主要任务

1.稳定招生规模,提高就业质量

密切关注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就业趋势,依据基本办学条件与办学能力,遵照稳步协调发展的原则,统筹考虑招生与就业工作。

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十二五末,力争年统招计划稳定在6000人左右,计划报到率保持在95%以上。“十二五”期间,本专科生规模稳定在23000人左右。加强就业指导,实现毕业生就业“零适应期”,就业率保持或略高于本地区平均水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达到90%以上。

2.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工作学习条件

继续把加快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摆在重要地位。按照学生住宿需求建设标准化学生公寓;加大实验经费、设备的投入,加强实验室和实践实训基地建设,确保实践性教学的顺利完成;抓紧艺术大楼、医学大楼、女子大楼、体育馆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师生学习、生活、工作条件;以团购方式,解决青年教职工住房的后顾之忧;继续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改造数字化图书馆技术平台,进一步提高文献信息资源服务质量,强化校企合作,做好与“用友公司”、“广联达”、“中国电信”等知名企业合作,搭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平台。

3.推进教学改革工程,提高教学质量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突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功能要求,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更新教育观念,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积极探索弹性学制,实行主辅修制,积极争取开办双学位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保证顺利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为目标,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健全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力争在重点学科专业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团队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教改项目研究、教学成果获奖等方面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十二五”末,实现:

——省级重点建设学科2个,省级重点专业8个,“省级特色专业”5个。

——省级精品课程5门、校级精品课程35门,形成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学士学位授予权专业30个。积极创造条件,力争“十二五”期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2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 10个。

——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奖1-2项,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5项。国家级重点专业和精品课程各1-2个。

4.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继续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专业优势学科和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大力引进和培养学校急需的具有高学历的高层次人才,大力加强学科梯队、科研创新团队和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以团队建设带动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重视青年拔尖人才的培养,支持青年教师开展教学与学术研究,鼓励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著名大学进修,为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强化优势特色学科建设。集中力量重点建设财会、医学等重点专业学科,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抓好“三支队伍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努力打造一支热爱民办高等教育事业、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打造一支专业化、职业化、高素质的行政管理队伍和后勤保障队伍。

2015年,实现:

——各类教师总数1400人,其中自有专任教师958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达到50%以上。

——引进海内外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或高水平教师40-50名。

——师资队伍的学历、年龄、职称、学缘结构和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基本合理。

——国内知名的学科、专业带头人10名,省内有较大影响的学科、专业带头人20名。

——实施“培华名师计划”,力争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省级教学名师3名,校级教学名师15名。

——创新人事管理和薪酬分配制度,教职员工的幸福指数明显提升。

5.加大科研投入,提高科研水平

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和奖项,拓展项目申报渠道,力争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和科研项目的数量质量有大的突破。加强现有研究所、研究基地的平台建设;在已设的科研基金基础上,继续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强化激励措施,在国家级、省(部)级和面向社会企事业横向合作科研项目立项、科研成果奖励方面实现新突破;培育专业学科特色,充分发挥科研对应用型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推动作用。不断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和师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学术交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邀请国内著名学者、行业专家和行家里手来校讲学,举办高水平国内学术会议和解决实务问题的研讨会、诊断会;加强与国内著名高校和社会企事业行业开展合作研究;完善学术交流制度。

“十二五”期间,实现:

——力争实现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3-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立项20项,横向合作科研项目立项50项,校级科研项目立项300项。

——公开发表论文、研究报告、调查报告等1000篇,其中核心期刊和权威刊物发表论文500篇;出版教材、专著100 部。

——举办学术报告、论坛、讲座2000场次。

——每年举办一次全国性学术会议或论坛。

6.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继续贯彻落实中发【2004】16号文件精神,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改革发展战略主题,积极构建符合时代特征和民办学校学生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双证书获得率、毕业率和学位授予率。

“十二五”末,实现:

——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合格率90%,其中优秀率20%。

——双证书获得率90%以上

——学生的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达到85%。

7.扩大国内外合作与交流,提高教育国际化程度

着力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及科研机构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交流与合作。“十二五”期间与若干所学校建立合作交流关系;实施教育“走出去”战略,在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科研合作、课程及教材引进等方面取得实质性成果,不断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争取开办招收境外留学生教育项目,积极开展对境外高等教育的服务项目,发展对外教育服务和专业化培训,联合开展专业化国际劳务输出项目。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探索学校与公办学校、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共建模式,重点推进学校与行业、企业、社会团体研究机构的资源共享,形成协调合作的有效机制;提高学校教育对外开放的国际化程度。

8.加快校园文化设施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以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主线,以提高师生思想文化道德水准为宗旨,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好校史馆、艺术馆、体育馆、电视台、校园网等文化体育设施;按照园林化校园建设目标,开展校园绿化美化,建设文化景观,推进校园园林化进程;要努力打造校园文化精品,营造院系文化;要进一步巩固“平安校园”和省教育系统“文明校园”的成果,积极创建省级“文明校园”。为全校师生提供一个成就学业、追求学术、和谐向上的良好环境,将全方位育人理念贯穿于学校各项工作之中,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

9.坚持依法治校,提高管理水平

积极推进民主与法制建设。坚持和完善以教代会和校务公开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与监督制度;加强法制教育,坚持依法办学、依法治校。 认真抓好“六五”普法教育。

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依照《理事会章程》和《学校章程》,优化理事会、校务会人员结构,规范运行方式和决策程序,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管理的有效性,不断创新体制与机制,建立独立的学校监事制度;以教代会制度为重点,健全民主监督机制;落实法人财产权,进一步健全财务和资产管理制度,确保学校资产、资金和办学经费的安全;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办学风险防范预警机制,完善校务信息公开制度;充分发挥督导专员的作用和党组织的保证监督作用。健全完善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积极推进依法治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规范办学的进程。

三、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的主要保障措施

 (一)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统筹协调发展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工作全局,是推动学校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证。要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陕西省《实施意见》,进一步认清形势,解放思想,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形成科学发展共识,创新发展思路。要以改革为动力,不断解决发展思路、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机制、文明和谐校园建设等方面面临的突出问题,进一步转变各级领导干部思想观念,进一步处理好规模、结构、质量与效益、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辩证关系,把力量凝聚到落实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上来,推动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二)狠抓教学教改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大胆探索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突出学科专业建设,实施专业动态分级建设计划。按照一般建设的学科专业、重点建设的学科专业和特色、示范学科专业三个层级,制订分级评估标准,设定相应的建设经费标准,实行目标管理和动态管理。

实施“重点学科与特色专业建设专项工程”和“女性特色教育建设专项工程”有计划的建设好一批重点学科、优势学科,制订相应的政策和建设规划,加大经费投入和条件保障,对立项、建设、验收实行规范管理,确保建设效益达到“优势突出、特色明显”的建设目标。

建立校级课程教学改革试验区,选择若干门应用性强的专业课程或专业基础课程,开展双语教学试点。围绕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加强教材建设,完善课堂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考试考核的指标体系及相关制度。建设一批较先进的教学、科研实验室。

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实施“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专项工程”。探索优异生培养方式,在转专业、跨学科、课程免修以及选修上一年级课程等方面给予支持的特殊政策。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需求为导向,适度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积极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全面推行仿真实训教学、模拟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和技能打包的教学方法。建立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双向服务的办学机制,推进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制度。

加强专业图书资料建设,尤其是各专业中外名著、案例库的充实。充分利用“陕西省高校提高教学科研资源共享平台”及其开发的网络学习课程、数字化图书馆、虚拟实验室、精品课程共享系统、图书资料和信息共享系统,拓展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渠道。

建设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制订教学科研工作目标,逐级分解落实任务。以教学教改的重大实际问题为主要方向,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应用研究;健全科研规章制度,推行科研工作目标责任制,强化激励政策、措施,引导教师向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方向发展,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团队,联合攻关,提高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积极开展与省内外知名院校、企业行业、科研机构进行广泛合作,新建一批教学科研合作平台,聘请高水平的学科、学术带头人和实务专家主持、指导我校科研项目;积极推出一批中青年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科研项目,进行双向合作,通过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培养我校科研骨干,联合推出高水平应用型的科研成果。实施“与公办高校合作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项工程”,争取在开展研究生教育方面实现“零”的突破。

(三)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工作

充分发挥主渠道的作用,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工程,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把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要努力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主动占领网络教育阵地,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学生社团组织和班级的作用,不断增强工作针对性、时效性。大力加强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实施“学生辅导员‘明德’建设专项工程”。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丰富个性和完整人格的培养,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人生的意义;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教育。

继续加强与社会、企业、家庭的联系,使学校教育与学生实践、就业工作紧密结合;做好贫困学生的资助工作;实施“毕业生就业创业推动计划”,帮助学生制订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确保就业工作调研经常化、指导全程化、管理规范化、服务人性化、信息网络化。

(四)着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构筑以人为本的教师管理制度和培养制度;建立遵守学术道德规范的长效机制,培养良好的学术风气和浓郁的学术氛围,防范和查处学术不端行为。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继续坚持引进与内培相结合以内培为主的原则。强化内培,优化结构,实行引进人力资源的弹性制度,引进和培养高水平学科学术带头人。“十二五”初期,优先实现新建专业“一、二、三”的要求;完善薪酬制度;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以提高教学能力、更新知识结构、提升教学水平为目标,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制定教学团队建设、科研团队建设方案和学术带头人、青年学术骨干、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实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专项工程”,鼓励、支持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开展学术交流、研修培训、合作研究,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在校内开展相关职业资格认证工作;探索教师到企业、行业参加实践活动和兼职的新路;建立健全校内激励机制,开展多样化的评教活动;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

大胆探索民办院校与公办院校、企业、行业协会、学术机构等进行对口帮扶、开展共建、促进我校发展的新路子。近期重点与西北大学等高水平公办大学建立全方位合作关系,通过派出教师进修或做访问学者、青年教师学位提升、聘请学科、学术带头人,互派管理干部挂职等,加快我校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步伐。

推进教师硕士、博士化进程。制订激励措施,鼓励和支持现有中青年教师和行政人员不脱产攻读博士、硕士学位。

要不断改善和提高教职工的福利待遇,通过自建、联建、团购等多种方式解决青年教职工的住房问题。

(五)认真落实招生计划

加强招生队伍建设,强化招生过程管理。制订并实施招生工作人员培训培养计划,建立健全招生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坚持招生咨询和录取的诚信、操作规范、公平公正,加强过程管理与监控,继续推进招生阳光工程。

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学校影响力。利用新闻聚焦、广告效应、口碑效应等宣传特点,突出学校的优势专业及特色专业,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开展多区域、多层次、多方位的招生宣传、推介工作,增强学校对考生的吸引力。

做好招生工作,稳定招生规模。以统招为主、非统招为辅,根据规划要求、结合当年生源预测实际,确定本科、专科、高等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招生结构比例,合理制定招生计划,确保完成年度招生指标。

(六)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加强机关作风建设,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保障部门要树立“保障教学,优质服务”的理念,做好教学保障工作。重视制度建设,加强学校各类档案资料的积累和规范管理。

进一步建立健全内部管理运行机制。结合学校发展的管理需要,完善决策机制、协调机制、督导和监督机制、人力资源运行机制、质量监督和评价机制、投入融资机制、财务运行机制、后勤保障机制等,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决策支持机构和日常工作支持机构的作用,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计划管理和过程管理制度。完善后勤保障体系。继续深化后勤服务改革,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及其监督体系。

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全面落实二级院(部)在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等方面的职责,有计划、有步骤的给予必要的人权和财权。

进一步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实行聘任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评价制度。以岗位设置为基础,以责设岗,按岗定酬,岗变薪变,努力形成人员能进能出、职级能上能下、薪酬能高能低的人事分配激励约束机制。

(七)拓宽资金筹措渠道,提供财力保障

提高资金筹措能力。争取政府政策和公共财政投入的支持。积极寻求政府财政资助(包括争取专项建设工程以及贴息贷款等),争取用地、税收、招生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争取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在公共财政投入、科研与教改项目申报资助、重点学科建设等方面提供更多的财力支持。争取提高各级各类办学事业收入。

开辟多元化融资渠道。认真策划、积极实施高新校区周边开发计划。拓展吸收国内外社会力量、各种社会基金组织、个人捐助等各种融资渠道;以产学研一体化吸引有实力的企业投资办学。

按照目标—计划—预算的流程,实施专项经费预算管理。要本着量入为出的原则,对教学科研、队伍建设、基础设施、招生就业、后勤保障及各项管理工作所需资金投入,在明确工作目标、年度计划的基础上,由财务部门牵头,编制年度专项经费预算。

加强财务会计制度建设,完善经费使用内部稽核和内部控制制度,严格控制成本,确保经费使用规范、安全、有效。

(八)扩大对外开放,拓展教育与市场对接领域

重点加强与日本、美国、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高水平大学的校际交流与合作,吸引境外名校师资、专家来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与海外高端人才和学术团队建立合作关系;有计划的引进境外优秀课程和教材;实施“推进教育国际化专项工程”

“以产养教,校企结合”,新建一批文科实践基地,探索“嫁接”方式建设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建立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式培养,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积极探索、建立学生就业创业园。

(九)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

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使党组织真正发挥好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贯穿学校党组织活动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全面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国、全省党建工作会议精神为重点,抓好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以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党建工作的科学化进程;以提高综合素质为主题,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和学生工作干部的骨干作用,全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以推动平安、文明校园创建活动上水平,维护学校的安全稳定大局,为学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供政治保障。

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加强校院二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强化政治理论、业务知识、法律法规、领导艺术的学习,有计划的开展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培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治校能力和执行力,切实加强各级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带头践行“自强不息、开拓前进”的培华精神。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适应民办高等学校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教育、监督力度。

进一步加强工会、共青团工作。工会组织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教育广大教职工为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立足本职努力工作。同时要通过工代会、教代会,进一步激励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学校改革发展献计献策。切实帮助教职员工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化解矛盾纠纷。

共青团要围绕提高大学生素质这一主题,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和社团建设,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活动中,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切实维护学校的安全稳定。要继续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的创建活动,通过完善巩固我校创建成果的长效机制,使创建活动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落实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和应急预案,健全安全系统防控体系,确保校园安全稳定。

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工作。结合学校实际,完善文化建设的工作体制和长效机制,努力打造文明品牌,不断增强学校的软实力。

(十)建立考评制度,确保“十二五”规划全面落实

规划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到位,要加强对本规划执行的监督,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动态评估与跟踪检查,确保规划扎实推进。

建立规划实施考评制度,分解落实学校“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与各年度综合工作计划衔接,实行目标责任管理,进行年度执行情况考核;各部门、各院(部)要大力宣传规划,明确各自责任,提出实施方案,制订配套措施,加强督促检查。2013年进行规划的中期评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订及调整;2015年对发展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终期评估。

未来五年,学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要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全体教职员工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国家的战略部署和理事会的决策上来,团结协作,群策群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为把我校办成特色鲜明、人民满意、国内一流的民办大学努力奋斗。

 

地址:西安市长安区常宁大街888号(长安校区) 西安市高新区白沙路南段2号(高新校区) 管理员邮箱:webmaster@peihua.cn 版权所有©西安培华学院 
 陕ICP备0901232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