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忆培华

老校长如此清廉

发布日期:2023-11-28    浏览次数:

姜维之校长出身于比较富裕的殷实家庭,当他中学毕业时他的父亲望他继承祖业,使姜家发达的事业后继有人。当时正是我们国家抗日战争时期,他不甘心于寂寞,不甘心操持家业,竟成了家庭的叛逆,只身一人从河南老家来到西安求学,寻求报效国家之路。从40年代后期起他走进教育事业,走进著名和平老人邵力子先生及其夫人傅学文女士以及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的夫人谢葆真女士在西安创办的培华职业学校任教。从此与祖国的教育事业、与培华结下不解之缘,一干就是50多年,25岁就当了校长。

在漫长的岁月中,他历尽艰难坎坷。1958年正当他而立之年,宏图初展的时候,被错划为右派。他受尽磨难,当过农民,做过苦工,蹲过牛棚,直至1978年得以平反,回到教育岗位。当早年就读于培华女子职业学校的原国家物资部部长柳随年的夫人、原国务院副总理、中央统战部部长杨静仁的夫人、杨虎城将军的女儿杨拯英等一批杰出的女性、老校友白发如霜重返母校看望老校长时,回忆起当年求学的情景感慨万分的说:“那时校长夫人每天在院子里给几十个娃娃做饭,姜维之既当老师又当校长,还要当班主任”。正是因为他曲折坎坷的经历铸就了他刚强、自信、艰苦奋斗的精神。当一位记者采访他时,他曾说:“我要把失去的二十年抡回来”,他做到了。他全身心的投入到培华的事业中。老校长经常教育人说:“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无私奉献,不索取回报”。他对财富不追求,当2007年11月20日他与世长辞的时候,已为国家积累下几亿的资产。回忆老校长清正廉洁的作风,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敬佩。

他为了培华夜以继日的工作,呕心沥血,日夜操劳,对自己积劳成疾的眼睛却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在办培华女大之初,为了解决资金问题,他选择了“以产养教、产教结合”的办学之路。他身兼双职,既是校长又是三个经济实体的董事长及总经理。平时在学校上班,晚上和双休日处理公司业务。每天有处理不完的事务,每天超负荷的工作。但他只拿一份校长 的工资,实体收入他一分钱也不要。他说:“我办经济实体目的是为学校开辟一条财源,补贴教育经费的不足,改善教职工的福利,让学校的教育质量再上一个档次”;更鲜为人知的是校长一家人几十年住在南院门市委老家属院水、厕均不到户的35平方米的房间。分配新住房时他不抡要,在培华高职时盖的住宅楼他也不要,都先分给教师们。就在这35平方米的小屋培育了子女和儿孙,留日博士、现任培华院长也是从这小屋走出去的,直到他留学回来校长一家依然挤在这小屋里。直至2000年才住上市委分给他的一套住房;老校长在吃的方面更是不讲究,别人以为凭老校长的资格、地位,在吃的方面一定很讲究,起码每顿饭两菜一汤这是普通人的食谱。但校长很节俭,据一位在培华工作多年的老同志说:“老校长在十三中当校长时,就和大家一样到食堂排队买饭,因工作忙,经常去的晚,尤其在冬天买到的多是凉饭菜,但他从不说什么”。校长这种俭朴的生活保持了一辈子。到了晚年眼睛不好,校长夫人每天到餐厅跟大家一样在普通卖饭窗口买饭,从不要求特殊照顾。校长夫人常说“校长从不挑捡,从未说过什么不好吃,买什么吃什么,什么都能吃”。按说80高令的老人了,也应该讲究点营养,再说辛苦一辈子了,也应该享受享受。但老校长几十年如一日,生活习惯一成不变,始终保持艰苦岁月的勤俭朴素的生活作风。但他经常拿出个人积蓄资助贫困学生,出资十万元给学校设立奖学金还出资十万元用于奖励优秀党员基金。更值得我们敬仰的是校长刚直不阿、公事公办、一丝不苟、清正廉洁的工作作风。建一所学校是多么不容易,从征地、办理各种手续、筹措资金等,各种环节都会遇到很多困难,老校长不辞辛苦,四处奔波,上下求索。但他从不做违法的事,从建校初期开始就经常遇到一些承包建筑的承包商,为了揽生意,送钱送物进行拉扰,都有一一被校长拒绝,同时也经常告诫身边的工作人员“不能收礼,不利于国家和学校的事坚决不做”。

老校长的思想一直影响身边的人以及所有教职工和学生,老校长的人格魅力已形成了一种“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培华精神,培华人正在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时刻不忘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从老校长家悬挂的一幅“两袖清风,一尘不染下九泉”的中堂,足以说明老校长无私无畏为后人造福的一生。



(本文作者赵秀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