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官网首页 > 美育课程 > 美育大讲堂 > 正文
美育大讲堂

《一沙一世界 一梦一千年》——艺术教育中心举办第三十期艺术课程思政沙龙

日期 : 2025-04-03 点击数: 来源:


       为落实美育教育,丰富校园生活,提高我校大学生的艺术综合素养,分享青年教师研究成果,42日中午,艺术教育中心青年教师卫梓琪为大家带来了题为《一沙一世界 一梦一千年》艺术课程思政沙龙分享,本次活动于恒友楼三楼多媒体教室开展,艺术教育中心主任刘荣弟教授和中心所有教师及二级学院部分学生代表参加本次活动。
 

        本次艺术课程思政沙龙分享,卫梓琪老师从敦煌莫高窟的古代建设过程、近现代发掘不同阶段、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融内涵、当代文艺创作等多个角度,分享了敦煌莫高窟在历史纵向的时间维度、世界横向的空间维度上的符号意义与文化内涵。

 

        敦煌莫高窟现存洞窟735个,始建于1600多年前的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前秦,自乐僔和尚在三危山下开凿第一个洞窟起,历经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多个朝代,不断开凿与修缮,逐渐形成庞大石窟群。石壁之上有着不同时代的审美风格:北朝的秀骨清像、西域晕染技法,折射乱世中的精神救赎渴求;隋代首次出现的经变画,佛经故事落地为世俗画卷;唐代菩萨的低眉含笑、胡商驼队穿梭,图卷中跃动着盛唐气象;到西夏着党项服饰的供养人、元代藏传佛教的密宗艺术……都闪动着这座艺术圣殿的时代辉光。

 

世事变迁,时代的混乱、人性的贪婪与保护意识的缺乏,导致了后期敦煌文物的离散叙事。1900年,道士王圆箓清理积沙,无意叩开第17窟的藏经洞,5万余件经书重见天日。7年之后,英国考古学家斯坦以200两白银24箱经卷;又7年后,斯坦因如法炮制,二次盗取。除这位元凶外,莫高窟更是遭受了法国汉学家伯希、日本大谷光瑞探险队的光顾,20世纪20年代白俄残军的洞内炙烤,美国华尔纳等人的化学胶布粘下壁画等多次伤害。时至今日,敦煌文物流散于12个国家,国内存量不足五分之一。直到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的成立,才开始敦煌文物的初期保护,启动研究、临摹等挽救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敦煌文物保护得到国家高度重视,开展保护技术、人才培养、学术研究,使得敦煌莫高窟成为当代世界文化遗产。

 

今日残存壁画中,我们能看到佛教东传的立体图谱,也能看到文化融合的造型革命,还能看到世俗生活的镜像投射。除解析洞窟图像、雕塑本身凝结的内涵,当代守护者也开始利用科技,进行文物恢复与文艺创作,如敦煌研究院运用高光谱成像技术,复原现氧化变黑的壁画原色;舞蹈《千手观音》、舞剧《丝路花雨》、舞蹈《迦陵频伽》都曾复活了壁画“S”形三道弯舞姿、飞天等各类造型;敦煌文化服务体3D打印技术复制的洞窟,送往了大英博物馆展览,期望被撕裂的文化再次凝合,焕发它本身的全部光彩。

 

讲座最后,卫老师谈到:从《千手观音》的舞动,到一带一路的文化地图,莫高窟始终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坐标。这背后是文明互鉴的智慧,更是文化自信的底气。作为当代守护者、文艺创作者,我们应持续深挖敦煌文化的价值,让敦煌壁画这颗文化明珠永远闪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刘荣弟教授在讲座结束感言:自己听到莫高窟文物、壁画曾被帝国主义掠夺盗抢目前所剩五分之一时,非常感慨,2008年他在外国访学,曾参观美国国家博物馆、堪萨斯城艺术博物馆和俄罗斯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亲眼看西方列强掠夺到海外的敦煌莫高窟壁画、彩塑、卷轴画等大量珍贵文物,那种心情是每一个国人的伤痛。我国的艺术工作者曾创作过大量的敦煌题材艺术作品,大力宣传世界艺术宝库的敦煌艺术。作为大学生和热爱音乐、舞蹈艺术的同学们,有机会去敦煌看看,学习弘扬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为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