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落实大学美育浸润教育,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我校大学生的艺术综合素养,分享青年教师研究成果,10月9日中午,艺术教育中心李朝旭老师为大家带来了题为“新时代下凉山彝族的火把节”--艺术课程思政沙龙讲座。本次活动于恒友楼三楼多媒体教室开展,艺术教育中心主任刘荣弟教授和中心教师及二级学院部分学生代表参加了本次活动。

李老师分享到,彝族火把节是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火把节的由来虽有多种说法,但其本源当与火的自然崇拜有最直接的关系,它的目的是期望用火驱虫除害,保护庄稼生长。火把节在凉山彝语中称为“都则”即“祭火”的意思;在仪式歌《祭火神》、《祭锅庄石》中都有火神阿依迭古的神绩叙述。火把节的原生形态,简而言之就是古老的火崇拜。

“舞蹈要溯源,舞蹈不是单一的个体,舞蹈的背后是文化。我们要了解舞蹈文化,了解民族民间舞蹈这一艺术形式,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李老师通过介绍凉山彝族舞蹈的服饰艺术、歌舞艺术的审美表现,着重地介绍了彝族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如:以女性为主的选美、朵洛荷,以男性为主的赛马、斗牛、斗羊;民族舞蹈的民族性即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生物属性,民族舞蹈动态即形、韵、意。他表示,与舞蹈文化息息相关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正是舞蹈所需要溯源的内容。“舞蹈动态是民族属性的外化与情绪情感的表达方式。”
李老师谈到,凉山彝族的历史过往,因不同的历史文化、居住环境、生活习俗等,造就了凉山彝族舞蹈和云南彝族舞蹈在动态韵律与内容意涵上的各有不同。随后李老师向现场师生展示了彝族舞蹈视频,和师生一起交流探讨彝族舞蹈的特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流行文化和科技文化的渗入,使得火把节的庆祝形式和内涵也经历了显著的变迁。当代彝族火把节已成为一种集文化展示、旅游活动和民族交流于一体的社会性活动。现代社会对于传统节日的保护与传承提出了新的要求,彝族火把节不仅要继续保存其原有的文化内核,还要在不断的适应和创新中求得新的发展。

李老师将艺术选修课与思政教育相结合,使得学生在学习舞蹈艺术的同时,也能够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精神内涵,增强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