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的灵台县,晨露还挂在艾草叶尖,西安培华学院医学院“康宁守护先锋队”的队员们已经踩着晨光走进灵台县皇甫谧中医院。身着干净的白衣制服,脸上有稚气未脱的青涩,眼中更多是难掩的求知渴望。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背后,是这群护理专业的大学生将中医护理知识深耕大地的一次有益尝试,更是对中医文化传承发展呼号的回应。

“葫芦边缘要对准关元穴,艾绒烧至三分之二时就得换,不然会烫着患者。”在灵台县皇甫谧中医院康养中心针灸治疗室内,光线充足。科室主治医师李祎平正手持竹制镊子,将燃烧的艾绒填入半个葫芦壳。淡青色的烟雾从葫芦底部的圆孔袅袅升起,在患者腰腹间萦绕,空气中弥漫着艾草与陈年葫芦的混合香气。

队长梁欢蹲在一旁,一边观察一边记录,鼻尖几乎碰到手中的笔记本,笔尖在“葫芦灸操作要点”下画了三道波浪线:“温度以患者感到温热无灼痛为宜,每15分钟轮换一次体位。”

作为甘肃省针刀医学临床示范基地,这家二级甲等中医院的走廊墙上,挂满了“甘肃省中医重点专科”“针灸推拿特色科室”的牌匾。“课本上说中医要守正创新,在这里终于懂了它的分量。未来,我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用护理专业的双手守护生命。”梁欢说。

夏日的阳光将皇甫谧文化园照射得格外深沉。写就《针灸甲乙经》的古代医者皇甫谧雕像立于大厅之中,如同凝滞的时间符号。

在讲解员沉静的讲述中,“弃官从医”的决绝、“躬身实践”的执着 逐渐化开历史尘封,融入现代青春热忱的血管脉搏里。队员们长久驻足塑像前。副队长史媛媛举起手机拍照留念,镜头框中古今 医者精神悄然相认,共同传递着一柄无形却沉甸甸的“银针”——那是为苍生健康而担当的道义与责任。

顺着皇甫谧文化园拐角处一路右转,便是千亩艾草种植基地。这个季节,千亩艾草正是生长旺盛期。基地里,叶片宽厚的艾草正舒展着身姿。队员们在基地负责人刘倩介绍下学习辨识艾草品种。“
你看这叶背的白绒毛,这是咱灵台特有的‘谧艾’,精油含量比普通艾草高三成。”
队员白晓茹掏出手机对着叶片扫描,识别相关数据。“课本里说的道 地药材,原来就长这样!”白晓茹兴奋地拍着队员肩膀说道。

走进艾草加工车间,一股浓烈的“谧艾”香扑鼻而来。队员们轻轻捏起一缕干燥的艾叶细嗅——香气醇厚而清冽,正如这片传承千年医药文化的土地气息。刘倩指着自动化生产线上高效流畅卷制的艾条说:“咱们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做成了可带走的现代良品。”

看着一条条滚压而成的艾绒卷条,如溪流般从机器终端滚落,梁欢低声说出心里的思考:“艾草变‘黄金’,古老药香也能焕发今日之荣光,我们青年又当如何创新?”

夕阳照在灵台工委纪念馆。队员们屏息凝神,在珍贵的老照片前久久默立。照片里斑驳印记与陈列的革命斗争遗物,无言诉说着革命先烈前赴后继的战斗身影。

在灵台县博物馆里,玻璃柜中那把温润的小银针,仿佛成为跨越千年光阴的信物。针灸银针救人的柔和与战争炮火毁伤的刚烈,两种截然不同的力量轨迹却共同延伸向百姓安康、江山太平的终点线。当党徽在纪念馆的光束下闪耀庄严红光——古老的医道精神、厚重的红色基因与时代担当,共同熔铸于“康宁守护先锋队”这些新青年炽热的手掌心中。

“我们带领10余名护理学专业学生走进皇甫谧的故乡灵台县,开展为期两周的社会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们亲身体验中医文化的深厚底蕴,真正实现从书本知识到实践能力的转化。通过产教融合的模式,我们以脚步丈量大地,让学生在实地感悟中深化对专业的理解,在实践历练中提升服务能力。”西安培华学院医学院辅导员刘慧说。

康宁之脉不息,守护之志长青。这一群肩担使命的新时代青年,他们以实践作答“时代之问”,把教科书上冰冷的文字化为田间地头、街道社区的温度,在大地上写满青年一代的责任与担当。我们有理由相信,新一代青年定能以专业之长继续为生命点亮健康的曙光,在民族复兴的大道上留下他们清晰坚实、充满信心的青春足迹。这或许正是三下乡实践的真谛——让青春在扎根大地中拔节生长,让理想在服务人民中绽放芳华。
图文来源:凤凰网甘肃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