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夏天,西安火车站。
王勇永攥紧了一张去往乌鲁木齐的硬卧车票。手机屏幕上母亲的信息还在闪烁:“房子都看好了,你非去新疆不可吗?”他深吸一口气,在对话框里输入:“妈,我去新疆给你拍更广阔的风景”。

王勇永,新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佳木镇副镇长
种子萌芽: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2015年8月,王勇永收到培华电子商务专业的录取通知书,到西安读大学。扎根在有底蕴的西安城,是他给自己规划的路。

王勇永说,让他的想法悄然改变的是那一年新生入学教育大会中姜波理事长站在台上讲述培华的发展史。他说:“为了国家的需要,培华七迁校址,九易其名。希望每一位新生也可以如培华一样,把国家的发展需要放在第一位。”这句话,也成为王勇永的座右铭。

2015年新生入学教育暨军训动员大会
王勇永回忆起大学时光说到:“我们辅导员南兵常常给我们讲起学长学姐的故事——‘你们有个学长在西藏支教,教全村孩子写汉字;还有一位学姐在新疆从事法律援助工作……’”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打动王勇永,他第一次想象——自己站在西部辽阔土地上的样子。

王勇永毕业照(第一排)
毕业季,父母在西安看好了一套房。“首付我们来,你安心工作。”父亲的话很朴实,却承载着两代人的期望。那天,王勇永说自己在培华校园里走了整整三圈——扎根西安还是去往西部?他一直在想答案。
当在校内招聘会上看到“新疆阿克苏地区人才招录”信息时,他突然明白——那个一直等待的答案,来了。面试通过那天,他给父亲发了条信息:“让我去新疆看看,如果那里需要我,我就留下。”这一留,就是六年。从23岁到29岁,他把最好的年华都给了这片土地。

大学时期的王勇永(第一排右一)
破壁之路:把群众放在心上
初到新疆阿克苏,王勇永成为恰格拉克乡的基层工作人员,主要负责党政工作以及农业相关工作。来到这里,语言是第一道难关。第一次到村里走访,王勇永看着老乡急切的眼神却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只能依赖同行同事帮忙翻译。那一刻的无力感,让他彻夜难眠。

王勇永到村里调研
从此,他宿舍的灯总是亮到深夜。墙上贴满维语词汇便签,枕头下放着维汉词典——“亚克西姆赛斯”(你好)、“热合麦特”(谢谢)。他对着镜子练习口型,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注音。从生涩到流利,他用了整整一年。

王勇永到村民家中了解生活和农作物种植情况
如今,他不仅能和老乡交流,还能用维语调解纠纷:“阿卡(大哥),咱们都是一家人,有事好好说。”老乡们都说:“这个陕西巴郎子,亚克西!”把“语言关”踏成“连心桥”,是王勇永把群众一直放在心间。

图为王勇永与当地小朋友交流
在恰格拉克乡的深夜办公室里,常能看到这样的画面:处理完工作的王勇永,仔细整理着给生活困难群众家中孩子们的礼物——文具、书本、衣服、零食……最让他牵挂的是小女孩依买尔。因家庭变故,她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第一次家访,小姑娘躲在门后,只露出一双大眼睛。她国语学习格外吃力,从此,王勇永成了她家的常客——周末辅导功课,逢年过节添置新衣。王勇永说:“想让她知道这个世界有很多人爱着她。”
用心服务:把根扎进最需要的土壤
基层工作,远比想象中复杂。农业技术推广,要手把手教老乡操作;信访调解,常常说到嗓子沙哑。为了学习先进经验,他远赴浙江跟岗学习两个月——他只想把他热爱的阿克苏建设得更好。

图为王勇永在浙江金华永康当地街道办挂职锻炼时到企业调研
如今的王勇永主要负责信访工作。今年7月,正值枣树开花的关键时节,通吐尔村的书记突然打来紧急电话:“王镇长,三十户村民买的农药有问题,枣树到现在都不见花苞!”王勇永立刻放下手头工作,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望着村民们焦急的面容和不见花芽的枣林,他当即联系农药经销商,组织现场协调。从正午到日暮,他耐心调解、仔细核算,最终促成经销商现场赔付损失,并紧急调运合格农药补救。

图为王勇永在栆林地头处理村民与农药经销商赔付问题
“枣树是乡亲们的命根子,一刻都耽误不起。”他用沾着泥土的双手守护了三十户农民一年的希望。这场及时解决的纠纷成为恰格拉克乡“接诉即办”的最好注脚——干部多跑一步,群众就少愁一分。

图为王勇永处理群众信访问题
王勇永主持开通当地“4512345”热线,畅通群众矛盾纠纷反映渠道,各类信访问题化解率达99.2%。他笔记本上“为党分忧,为民解难”的话语格外让人动容。因为工作突出,他多次被评为县级相关工作“先进个人”,并于2025年2月提拔为温宿县佳木镇副镇长。
因为一座城,爱上一个人
六年前,他把人生装进行囊,从秦岭脚下到天山南麓,以为只是青春的远征,却在这里遇见了想要守护一生的城和想要白头偕老的人。
阿克苏的星空下,一个陕西男孩,一个甘肃姑娘,把异乡过成了家乡。他说:“这里需要年轻人。”她说:“这里需要建设者。”两个外乡人的手紧紧相握,在新疆的土地上种下了共同的梦想。

六年,他只回过两次陕北——一次是家中急事,一次是回去娶妻。如今,两岁儿子的照片中,最多的背景是红枣林,最亲的人是维吾尔族老乡。直到上周,因为夫妻俩工作繁忙,孩子被爷爷奶奶接回陕北。视频里哭着要爸爸妈妈,虽然不舍,可第二天他又出现在村民家调解新一起邻里纠纷。“既然选择了这里,就要对得起这片土地。”

在这里,他找到了理想的重量,也懂得了什么叫把家国情怀过成寻常日子。

这片土地,从他乡变成家乡,从沃土变成答卷。王勇永用六年扎根证明,培华培养的正是这样心怀家国、服务基层的实干者。如今,更多的“培华种子”正向西而行,他们在基层一线,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共同书写着一所大学服务西部发展的坚实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