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我校课程建设,进一步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动专业之间交叉的深度融通,赋能新文科教育理念,实现新文科教育自我革新,由中共西安培华学院委员会指导,教师发展中心主办,传媒学院、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联合承办的“西安培华学院新文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讨会”于12月15日下午在汇知楼阳光厅举行,西安培华学院常务副校长胡俊生、西安培华学院副校长兼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刘越莲、西安培华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姚文静、传媒学院院长杜耀峰、传媒学院常务副院长王西娅、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梁蕊、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常务副院长徐莹、传媒学院副院长张荣花、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助理刘清颖、传媒学院院长助理张琨及传媒学院、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的教师代表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由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师余文、学生宋泽华主持。

新文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讨会现场
西安培华学院常务校长胡俊生致辞,他感谢本次研讨会的主办单位和承办学院,肯定研讨会“三新”:内容新,研讨课程思政建设,落实人才培养;形式新,三个学院联合承办,专业交叉融通;背景新,“四新”背景下探究文科教育发展路径。胡校长强调专业建设必须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使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将课程思政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通过专业课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他对课程思政建设也提出了建议:一是避免过于注重形式,忘记高校育人目标;二是避免两张皮,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脱节;三是避免花拳绣腿,要春风化雨润无声。

西安培华学院常务副校长胡俊生教授致辞
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系主任尚勇就新媒体视域下传统文化与《语言学概论》课程融合创新进行了分享,他从人才培养目标、学情和课情入手改革课程目标,将中国传统文化思政元素巧妙融合进课程中,在该课程的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言语交际、语音、词汇、语用等内容讲授中以案例教学、实践训练、情境表演、考核考试等环节将古典小说、诗词歌赋、传统色彩、方言等有机融入,使学生感受语言之美,梳理科学的语言观,传承传统文化,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系主任老师尚勇分享
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外语系主任胡小花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阅读与思辨·文学>的课程思政内容设计与实施》为题对省级一流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进行了分享。她通过案例导入、体验演练、对比研究、讨论练习、体悟反思等形式将英语专业技能教学和家国概念、身份认同、国际视野等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的融入结合。胡老师特别总结,课程思政要注意自然融合、以柔克刚、顺势而为、寓知于行、牢记根本。
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外语系主任胡小花老师分享
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张予阳老师就“新国潮•新青年”新文科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分享,她讲到在新文科建设理念下,视觉传达专业以跨界学习为基础,采用项目式教学将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作为教学项目,贯穿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她重点对乔村项目、维之园写生、抗疫宣传、新国潮设计等创新设计和实施进行了讲解。
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张予阳老师分享
传媒学院影视戏剧系主任王璐老师就省级一流课程《视听语言》课程思政的建设探索进行了分享,该课程以成果为导向,将五章知识内容重构,通过三个红色文化影视制作任务的项目分解实现“专业+思政”融会贯通,通过项目过程性实践和评价在提升专业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文化自信,指导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
传媒学院影视戏剧系主任王璐老师分享
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副主任栾博强以《基于行业标准的<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思政设计》为题进行了主题分享。他将幼儿园教师师德为先、幼儿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行业标准融入到课程的幼儿园集体音乐活动、集体美术活动和艺术主题活动中,通过问题导入、情境创设、合作讨论、演练实践、总结评价等环节,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道德情操、爱岗敬业、团队合作、创新意识、工匠精神。
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副主任栾博强分享
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带头人李媛老师结合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课程探讨了教学过程中文化自信的潜移默化问题。李老师讲到,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通过校内项目小组、校外校企合作、导师工作制和大师工坊等将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作为有效教学载体贯穿课程教学之中,不断提炼文创教学成果,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树立文化自信,提升创新创造意识。
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带头人李媛老师分享
传媒学院新闻传播系陈丽娟老师对主流意识形态引导下的《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课程思政教学与实施进行了分享。陈老师讲到新闻界是意识形态的高地,为培养符合主流意识形态要求,拥有职业热情、职业理想、职业态度与能力的应用型新闻人才,《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课程通过案例教学、活动驱动、学科赛事等将职业认知、职业规范、职业素养和发展观、党性原则、政治意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等进行了有机融合。
传媒学院新闻传播系陈丽娟老师分享
传媒学院杜耀峰院长在总结中说:三个文科二级院7位老师的分享,刷新了其对培华学院“新文科背景下课堂思政建设”的印象。譬如人文学院英语教授胡小蔓、传媒学院播音系主任尚勇,他们的思政课克服了专业课“生搬硬套”加入思政内容的“花拳绣腿”做样子的弊端,呈现出教师钻研拿捏专业课核心知识,把握知识结合点,“水乳交融”地把最合适的思政内容当作知识“润物细无声”的传授给学生,教者自然,听者主动。这是培华学院在新文科背景下思政建设的创新,真的难能可贵。老师们应该进一步把握“新文科”的概念和特征,继而自觉钻研、自然实施专业课与思政教育的水乳交融。
杜院长指出“新文科”是针对传统文科而言,以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背景,突破传统文科思维模式,文科与理、工、农、医、现代科技等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新文科”是不推行就会失去发展主动的产物。譬如中国正在推进的媒体融合,传统媒体传播渠道建立在1.0单向传播模式中,报纸、广播、电视,全中国人信息来源由此单一单向直传;网络技术呈现2.0传输机制,可以双向、多向互传,社会底层声音随时可以传遍全球,所以必须推进“融媒体”。融媒体就是文科与工科、理科、经济、艺术等专业交叉融合发展的“新文科”载体。
传媒学院院长杜耀峰教授总结讲话
杜院长还指出新文科的特征首先是战略性。为了应对当今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增强我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表达能力,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深化改革,解决人们思想观念、精神价值相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必须建立新文科。
其次是创新性。上边七位老师的课堂授课分享,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思政的新学科增长点,对传统文学科进行转型、改造和升级,寻求我们在人文社科教学领域的新突破,实现理论创新、机制创新和模式创新。
再次是融合性。建艺学院两位老师的视觉传达和传媒学院两位老师“视听传达”“新闻传播”及人文学院幼儿教育等课堂思政建设的分享,呈现出新文科思政建设涵盖人文社会科学在与文理、文医、文工、文与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开创新领域。
新文科随着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发展,肯定还会有不断的新发展,杜院长希望在座的文科学院教师,努力创新,踏实致远,创造培华学院新文科背景下思政建设更先进的经验。
研讨会分享教师与校领导合影留念
本次研讨会得到了现场老师们的热烈反响,大家都表示受益匪浅,在新文科背景下,专业发展应该进一步打破学科、专业壁垒,进一步推动文科专业之间的深度融通,融入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文科教育,以“四新”的理念实现文科教育的自我革新。教师们也表示要持续推动课程教育教学内容更新迭代,培养学生的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和实践能力,打破局限的学科认知和专业限制,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知识创新能力。
编辑:赵梓涵 赵涵
审核:高嘉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