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教学动态

首页 >> 教学科研 >> 教学动态 >> 正文

以笔为犁耕初心,以文铸魂育新人——西安培华学院《新闻采访与写作》打造课程思政示范标杆

发布日期:2025-07-09    作者:     来源:    点击:

在西安培华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课堂上,《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正以“笔尖载道、文以铸魂”的理念,书写着课程思政的生动实践。作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该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引,将专业能力培养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构建起“采写实践承载思政内核,思政元素反哺专业成长”的育人体系,为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式。

一、深挖思政内核,构建“专业+思政”双融教学体系

“新闻是历史的初稿,每一篇稿件都承载着时代的温度与责任。”在《新闻采访与写作》的第一堂课上,授课教师总会以这句话开启课程,引导学生思考“为何而写、为谁而写”的根本问题。课程团队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理论根基,系统梳理“新闻起源、舆论引导、社会功能”等核心章节,提炼出“党性原则、人民立场、文化传承、社会责任”四大思政元素,形成“专业知识树”与“思政元素网”的双向映射。

在“新闻线索挖掘”章节,课程突破传统案例教学模式,引入“脱贫攻坚中的记者身影”专题:通过分析新华社记者深入陕北梁家河采写的《一个村庄的脱贫答卷》,引导学生理解“新闻线索不仅是‘新奇特’,更是时代脉搏的跳动”;在实践中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采访视角。

针对“深度报道写作”模块,课程聚焦“文化传承”思政元素,带领学生走进周至楼观台开展实践。在撰写专题稿件时,要求学生在文中融入“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思考,使稿件既具备新闻专业性,又彰显文化传承的时代价值。这种“专业技能训练+思政价值引领”的双轨教学,让学生在掌握“倒金字塔结构”“现场描写技巧”的同时,深刻理解“新闻是社会的瞭望塔”的深层内涵。

二、创新实践载体,让思政教育“见于行、显于效”

“走出教室的采访本,才是最生动的思政教材。”课程团队打破“理论讲授+案例分析”的传统模式,构建“课堂理论—校园实践—社会调研”三级实践体系,让学生在真实采写中践行思政理念。

在校内,课程设立“校园正能量”报道专栏,要求学生以“记者”身份深入食堂、宿舍、实验室,采写《凌晨五点的食堂师傅》《考研自习室的灯光》等微观故事。学生李雨桐在采写宿管阿姨帮助困难学生的报道后,在反思日记中写道:“原来新闻不必追求宏大叙事,对普通人善意的记录,本身就是对‘人民性’的诠释。”

为强化“舆论引导”意识,课程创新设计“虚假新闻辨析工作坊”:选取“网络谣言中的信息失真”案例,让学生用“信源验证”“逻辑推理”等专业方法揭露不实信息,再延伸讨论“自媒体时代新闻人的把关责任”。这种“破立结合”的教学,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笔下的每一个字,都可能影响公众判断”,筑牢“客观真实”的职业底线。


三、健全评价机制,让思政育人“可测量、可提升”

“课程思政不是‘软任务’,而是有标准、可评估的‘硬指标’。”课程团队构建了“四维三级”评价体系,从“专业能力、思政认知、实践成果、职业素养”四大维度,设置“基础达标—良好提升—优秀示范”三级指标,实现思政育人效果的量化与质性评估相结合。

在“稿件评价”中,既考察“采访深度、结构完整性”等专业指标,也关注“价值导向、社会意义”等思政指标。不仅看“问答逻辑”,更看是否体现“文化自信”;在点评新闻评论时,既分析“论证力度”,也考量“是否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四、辐射示范效应,点亮课程思政“燎原之火”

作为校级示范课,《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思政建设经验已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其他课程中推广:《播音主持创作基础》借鉴其“实践融入法”,在红色经典朗诵中融入“革命精神传承”思政点;《广播节目策划》参考其评价体系,将“社会价值”纳入节目方案评分标准。

课程团队编写的《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思政案例集》,收录典型案例,成为同类院校课程建设的参考资料。“我们要培养的不是只会‘写稿、播报’的技术人,而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新闻人。”课程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化“思政元素挖掘—实践载体创新—评价机制完善”的闭环建设,让课程思政真正成为“立德树人”的生动注脚。

从课堂上的案例研讨到采访实践,从稿件中的价值传递到社会上的反响共鸣,西安培华学院《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让思政教育融入专业学习的每一个环节。在这里,每一篇稿件都是一次价值观的淬炼,每一次采访都是一场初心的叩问——这正是课程思政示范课的核心要义:让专业能力与高尚品德同频共振,让未来的新闻传媒人既手握“妙笔”,更胸怀“国之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