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部委 标准 |
评价 项目 |
评价标准 |
支撑材料 |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测量点 |
与工作对接 |
课程定位 |
1. 服务专业培养目标的契合度(20%) |
1.1课程定位体现出对专业培养目标的支撑作用;(5%) 1.2课程教学目标符合人才培养相关标准的要求;(5%) 1.3态度、知识、技能目标明确,达成措施合理。(10%) |
教学大纲中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是否有效体现培养方案中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与契合度; |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课程教学大纲; |
真实环境 |
课程设计 |
2.“双基双技”与实践的融合度(30%) |
2.1能依据学科特点、遵循行动逻辑设计教学内容;(10%) 2.2确定课点数量、明确课点质量、选择课点序量;(10%) 2.3以知识、技能为载体,科学融入思政教育元素。(10%) |
课程结构设计的合理性;矩阵图法在课程矩阵设计中的有效应用;课点“三量”设计的有效性;课程内容中双基双技与课程思政的体现与融合度; |
1.应用型课程设计方案(含课程矩阵设计); 2.校企共建课程相关材料; 3.真实项目、案例设计相关材料; |
真学真做 |
课程实施 |
3.“教、学、做”合一的密切度(30%) |
3.1以课程内容为依托,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10%) 3.2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教学过程体现理实融合;(10%) 3.3能依据学情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10%) |
教学(教案)中体现了以项目、任务、案例等为载体并结合各类教学法运用的教学实施过程,实现教、学、做“理实一体化”; |
1.开课说明; 2.课程教案; 3.教材(讲义); 4.多媒体课件; 5.微课、SPOC、MOOC等其它线上线下资源; |
掌握真本领 |
课程评价 |
4.应用能力在实践中的表现度(20%) |
4.1学生学习产出有明确设定、能有效测量;(10%) 4.2知识、技能多元达标式的评价学习成果;(5%) 4.3课程实施效果注重合格、具有可追溯性。(5%) |
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考核成绩、学生评价、企业评价、社会评价、竞赛获奖、专利成果等可体现课程教学效果的数据统计; |
1.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报告; 2.麦可思等教学评价数据; 3.教师教学成果与学生学习成果数据统计等文件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