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管理中心(新)

教务管理中心赴上海参加第三届中国通识教育大会

发布日期:2023-07-10    浏览次数:

7月8日,由复旦大学与超星泛雅集团共同举办的“我们的通识教育”第三届中国通识教育大会在上海隆重召开,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南京大学、澳门大学等260余所高校的有关校领导、通识教育管理者、通识课程教师及研究学者等600余人参会,会议围绕“应对人工智能发展挑战、在通识教育视域下反思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模式等问题开展研讨。教务管理中心主任助理孟倩、教学运行主管杨艳琦、教学运行干事薛华、韩锋老师一行四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开始,由复旦大学教务处处长林伟教授致辞。介绍了近几年通识教育在国内高校的发展现状以及复旦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阶段性成果。上午的会议,先后由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复旦大学副校长徐雷、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常保国作了题为“无专业门槛,有学理深度”、“迎接人工智能时代的可迁移能力培养”及“法科学生的人文素养:文明史与法学教育的融合与实践”的本校通识课程教育建设报告,他们分别就本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及面临的挑战分享了相关工作经验;同时从通识教育的英文释义出发,阐释通识教育的内涵、兴起与发展,指出通识教育是大学之根,通识教育是育人之魂。我国有着厚重的通识教育传统,重振通识教育,是对通识教育价值和本质的回归。“无专业门槛,有学理深度”是清华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原则,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以通识必修课“写作与沟通”为例,介绍了学校如何围绕“立己达人,全人格的价值养成;审思明辨,批判性的思维能力;文理兼备,跨学科的知识结构”的通识教育总体目标,在课程中培养学生理解、回应当代社会复杂现实的能力与观念,并通过主题式、小班制教学,以写作为产出进行思维训练,带动更多的老师投入写作课程及通识教学的尝试。面向未来,通识教育的重心应在何处,复旦大学徐雷副校长认为“需要培养学生的可迁移能力”。在他看来,通识教育要与专业教育共同打造大学生活应有的样态:发现自己、保持好奇、充满热情,从而将学生培养成为更加自律、更能调控自身、更好审视生活的未来人才。最后,超星泛雅集团董事长史超分享了在线课程交互式学习中的新概念,即通识教育广场和通识教育积分,借新的学习模式打造全民皆通识的学习型社会。

下午的会议由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哲学学院院长孙向晨教授主持。先后由南京大学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徐骏教授、澳门大学艺术余设计系主任李军教授、复旦大学物理系金晓峰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吴飞教授作了题为“唤醒·激活:构筑更加丰富多元的通识学习体验”、“通识与专业艺术创造——澳门大学的设想”、“法科学究竟美在哪里”及“通过文明回归自然——当代通识教育的使命”的专题报告。先是从不同角度回顾了中国大学通识教育发展的历程,总结大学通识教育实践的基本路径,分析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对未来中国大学通识教育发展趋势提出建议;然后分别以本校通识课程建设经验为核心,与参会教师深入探讨了通识课程建设及教学模式的创新模式。

南京大学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徐骏认为,ChatGPT对教育、教学方式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可以被利用来实现个性化的教育,通识教育的核心要素是弘扬人文与科学精神,完善人的理性良知和美德,培养推理、辨析、质疑、反思等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澳门大学艺术与设计系主任李军教授分享了该校“艺术博士”项目的建设经验。该项目尝试依据融古今中西为一体的“通识”视野,探索一条“以伟大为基础”的艺术创造道路,“通”“专”融合,培养学生人格,塑造学生灵魂,成就创造的人生。

本次会议通识教育专家云集、内容充实、讨论热烈,与会各高校代表充分展示了本校通识教育的理念、方法、成果和未来设想。通过学习,既拓宽了眼界、学习了新经验,又使我们对通识教育的理念与意义有了新的认识,为进一步推动我校通识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

教务管理中心

撰稿人:韩锋

2023年7月10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