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首页 >> 正文

女子学院人文艺术讲堂——不可思议的印度

发布日期:2018-06-11    作者:     来源:    点击:

  2018年5月4日下午,在我校汇知楼国学大讲堂举办了一场别具风味的讲座,题为“不可思议的印度”。本次邀请到的主讲嘉宾是西北大学博士生导师梅晓云教授,她带领着女院的同学们展开了对印度文化深度认知的奇妙之旅,女子学院常务副院长刘利侠教授担任讲堂主持,讲座现场互动热烈,为青年节献礼。

 

刘利侠教授讲话

 

  首先,梅教授对演讲主题进行了简单的概述。

 

梅教授进行概述

 

  Incredible India——“不可思议的印度”是印度旅游局对外推广本国旅游业的宣传口号,incredible的意思为:难以置信的、惊人的。在印度语境中,更多地指向其文化的丰富与深邃。

  印度是一个充满神秘感的国度,用当今流行的网络语来形容是一个“开挂”了的国家,梅教授为同学们分享了几组照片,展示了这个神秘的国度。

 

火车开挂

 

  紧接着,梅教授向大家讲述了两个有趣的例子来阐释印度的不可思议性。一件是关于印度总理莫迪的,他在印度备受尊敬,高票当选总理,但他与妻子结婚三个月后就天各一方,甚至几十年间彼此没有任何联系,西方政界选举一位领袖时会严格考量他的私生活,可莫迪为什么会被拥趸被爱戴呢?原来只有深入了解印度文化才会明白,印度是一个“种姓制度”严明的国家,莫迪的婚姻是包办而成的,他年轻时就是非常虔诚的印度教信徒了,而且是一个禁欲团体的成员,莫迪一心追求事业,为完成他的政治抱负,他意志坚韧,积极奋斗,尽管与妻子分开了半个世纪,却从未有过任何绯闻。由于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一人一票的选举正体现了印度人民包容、虔诚、丰富多样却很“一致”的特性,在印度人民心中,莫迪代表着一个人伟大的修行。

  另一件则是关于被世人诟病的“印度乞丐”问题,梅教授借用文化相对论指出:每一种文化都会产生自己的价值体系,即是说人们的信仰和行为准则来自特定的社会环境,在我们眼中认为本文化不合理的在他文化中就是合理的。于是,她从宗教层面深刻分析了“印度乞丐”这一现象的复杂性,梅教授普及了婆罗门教提出的教徒修行和生活需经历的四行期:第一是梵行期,从师学习吠陀,接受宗教训练,敬事师长,过苦行生活,一般为12年;第二是家住期,在家过世俗生活,娶妻生子,经营与婆罗门身份不相违背的社会职业,进行家祭并施舍;第三是林栖期,家事既毕,本人或携妻隐居丛林,作种种苦行,亲证梵我,严格奉行祭祀的各种规定;最后便是遁世期,弃家云游四方,靠接受施舍为生,把苦乐弃之度外,以期获得最后解脱。因此,印度许多的“乞丐”并非我们文化中认知的“乞丐”,他们很可能是正经历着遁世期的虔诚教徒,需要像乞丐一样靠施舍为生而已。所以,在看待印度乞丐的问题上,不应只看表面,才会触摸到印度特有的文化肌理。

  在世人眼中,印度还存在着严重的性别歧视,女孩子注定一辈子与厨房相伴,为减轻家庭的负担,她们必须要与一个素未谋面的男子成亲,相夫教子度过此生,她们并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梅教授列举了《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小萝莉的猴神大叔》《起跑线》等一系列作品,并不只为引导同学们关注印度当下的性别立场,而是说,尽管印度“厌女”文化盛行,许多印度少女们还能突破歧视与阻挠,坚持追寻梦想,这是因为印度文化的多元与包容。一面是印度社会女性精英们争取独立、为国牺牲,另一面是印度歧视、压迫女性被各国媒体争相批判,可这两两相反的文化矛盾与冲突背后,正反映了印度民族互融统一的特性,也是印度最不可思议并充满魅力的地方。

  梅教授从自然环境、人种与民族、宗教、语言分析了印度文化的多样性,又从印度巨大的包容精神、共同的道德准则、内向追求、超越意识和统一的文化背景分析了印度文化的一致性。

  最后,梅教授总结道:印度丰富且独特的文化一致性,源于“次大陆”统一的道德和精神伦理这一文化背景,是由几千年留下来的文化历史典籍和思想所构成的。如《吠陀经》《奥义书》以及《摩奴法典》,这对于形成印度民族共同的想象和认同功莫大焉,即使是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也能将典籍中的史诗背诵出来,这些典籍建立起来的文化背景成为印度民族被认同的基石。

  活动最后,刘院长发表了总结性讲话,她由衷地感谢梅教授精彩而富有内涵的演讲,为同学们开启了对印度文化的全新认知,印度民族有着丰富的内涵,还有许多深邃的思想值得挖掘,期待梅教授能在不久的将来再一次为大家带来精彩的讲座。

  现场的同学们和梅教授、女院的老师们合影留念,为讲堂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合影留念

 

文字编辑:张鑫
摄影:刘宇豪
文案排版:石晋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