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美育教学,提升学生艺术审美和人文素养。2022年12月6日晚19:00, 陕西省音乐家协会党组书记吕品老师给我校师生在线上开展了一场题为《延安红色音乐的文化构成》的美育课堂,艺术教育中心教师及我校二级学院学生代表约300人共同聆听了本次线上艺术课堂。由于疫情原因,活动通过线上举办。

吕品老师分别从延安红色音乐的历史渊源、分期、文化构成、价值意义四个方面给我校师生进行了讲解。为了让大家能够深刻的认识理解延安红色音乐的背景,吕品老师详细讲述了“五四”以来新音乐、左翼音乐、苏区音乐、陕北民间音乐的继承和发展延安音乐横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穿越整个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自1935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延安音乐活动从未止步,它的影响也随着解放区版图的扩大而扩大,在长达十几年之久的时间里,延安音乐经历了从发展壮大到繁荣兴盛,再到转移传播的历史过程。
吕品老师从三个方面讲述了延安音乐的文化构成。首先,延安音乐有着鲜明的时代性和政治性。因为延安音乐产生于革命时期,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个历史时期。其次,延安音乐具有大众化和民族化的特点。延安音乐以大众化,民族化的形式获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和支持。延安之所以成为“歌咏城”,正是由于千千万万群众参与其中。尤其是农民歌手创作的《东方红》《绣金匾》《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等民歌颇具代表性。最后,延安音乐还有内容丰富、题材广泛、题材多样的特点 ,因为延安时期的人民颇富创造性。
吕品老师着重讲了延安音乐在人才培养,音乐创作,音乐理论,音乐教育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中国现代音乐文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冼星海创造的《黄河大合唱》鼓舞了士气,振奋了精神,为我党我军夺取抗日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音乐长河中也涌现出了音乐家冼星海,马可等人为延安音乐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歌剧《白毛女》的创作,也在中国艺术史上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红色音乐是历史的见证,记录了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和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红色音乐唱响着时代的主旋律,鼓舞着一批又一批优秀儿女不断奋勇前进。红色音乐的音符中蕴含延安精神,赋予我们文化自信,让我们行走在民族复兴道路上的步伐从容铿锵。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延安时期的经典歌曲仍在传唱。“延安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

本次美育讲堂,同学们深受延安红色基因和红色音乐的熏染,也了解到了延安红色音乐的文化魅力。延安艰难困苦时期所创造出来的红色音乐不但蕴含了革命先烈的精神品格,给予同学们精神感召,同时也带来了审美上的享受。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我们要永续红色血脉,让延安精神代代相传,在青春最美好的岁月里,为祖国的富强建设而努力奋斗。艺术教育中心通过将艺术教育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美育系列活动,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帮助学生陶冶情操,养成高尚纯洁的人格,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最终实现“以美立德,以德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