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感恩文化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传承和弘扬的优秀传统美德,感恩文化不仅是一种情感表达,也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是大学生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是必然选择。在民办高校中,加强感恩文化建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营造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目前,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和社会各类传媒的导向作用,使得大学生自我感恩意识淡薄。近年来由于感恩意识缺失引发的社会问题逐渐凸出,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受到大众的关注。因此,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是高校教育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民办高校也是育人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
关键字:民办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
一、研究背景
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凝聚人心、汇聚民众的强大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感恩是新时代大学师生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内在要求,两者关系密不可分。感恩意识可以带动大学生提升道德素养,积极地将自己置身到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中去。但目前由于经济全球化、各类文化不断交融的背景下,各种霸权通过不良手段不断输入有害思想和舆论,动摇着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不断削弱,在面对自己的猎奇心理和探索欲,当代大学生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在不断偏移,大学生的价值观也被带偏,感恩意识不断减弱,将利益放在首位,情感淡漠,在此背景下发生了一系列不良事件。因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以及经济全球化带来意识形态领域的冲击都需要对新时代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增强感恩意识,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西方不良思潮的化解者。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2.1大学生感恩教育的自我脱节
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接受到来自不同教育环境的学习和引导,形成了较强的感恩意识和行动能力,但在接收施恩者的恩情后,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偏差。一部分学生心怀感恩之情,有意愿报答对方,但因自身性格等原因,导致产生的表达之情无法及时传达给对方。另一部分学生在大学生活里更愿意去亲近素未谋面的新同学和新事物,大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去接触更多的人,但是他们忘了曾经和他们夕夕相处老师,父母和朋友。因此,新时代大学生的感恩情怀和意识很强烈,却只停留在了心中,没有行为表达,造成了脱节的现象。
2.2大学生感恩教育方式单一
大学生从家庭环境到长达15年的教学环境,感恩教育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高校在教育学生是往往还会采取僵化、传统的教育理念来传授知识,忽视了大学生这个群体是作为思政教育工作窗口的关键性,其中最常采用的是灌输的方式将相关内容交给学生。然而学生在获取感恩教育相关信息的时,因缺乏相关成熟的教材以及专业课,学生的获取能力也因各种因素受到限制,因此教育效果不尽人意。
2.3社会感恩环境氛围不浓
进入大学,生活氛围如同一个小型社会,因此,社会的大氛围直接影响着校园的风味环境,两者密不可分。因此,学生们在相处的过程中因“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例如:就业、学业、家庭等影响,让学生产生了一种对社会馈赠和帮助的疑惑和迷茫之情,因此,社会的负面性信息和心态强化,使得大学生丧失感恩之心,不愿感恩。大学生由于年龄、阅历和心态幼态等原因,缺乏实际经验和锻炼实践,看问题往往简单化、片面化,很容易生活中受社会不良氛围影响,忘记感恩、缺失感恩意识。因此,社会感恩氛围影响校园感恩氛围,这是一种必然的联系,这对处于价值观形成时期的大学生而言,对于他们感恩意识的形成是非常不利的。
三、民办高校感恩教育实践途径
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建设者,良好的精神面貌是大学生完成使命的前提和基础。而培育感恩意识,提高大学生的精神面貌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这不仅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及大学生自身的协同合作、共同发力,更需要统筹全局,不断强化感恩理论和实践教育,妥善处理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有效衔接好教育的各个环节,发挥各自优势,为感恩教育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3.1提升大学生自我感恩意识
加强大学生感恩意识自我培育需要提升感恩自省能力。虽然部分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有所增强,但是仍有部分大学生没有自省过自身存在感恩意识淡薄的问题,他们在不了解感恩的真正内涵前提下认为那是一种利益的等价交换,即使意识到了恩情,也不大胆表达、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恩情感。一是要明白什么是感恩,只有深刻理解了感恩的内涵,才能够发挥自我感恩教育的作用。感恩意识是一个循环往复的情感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在识恩和报恩的环节下不断转换角色变化,形成一种自觉性行为,学生们在交往的过程中要学会换位思考,真正理解感恩教育和利益之间是并不是等价的。在发挥新时代大学生身份和年龄具有的特色背景下,要敢于倾诉和表达自己感恩情感,不要流于表面。
3.2加强传统感恩文化学习
一个强大的国家不仅要有强大的硬实力,还要有强大的软实力。加强大学生感恩意识自我培育要不断深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感恩思想。近年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产出去”和“引进来”的对外开放政策的战略下,各个国家在产生经济文化的往来过程中,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国家的文化冲击,部分大学生的思想被西方文化腐蚀,感恩意识被削弱。要想抵御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冲击,新时代大学生要自觉主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坚定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感恩精神。大学生要与时俱进,
感恩教育不能只浮在表面,要付诸实践,增加自我行动能力,从日常生活到社会环境践行感恩教育。
3.3发挥家庭感恩教育的基础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指出:“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在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中,孩子能够得到家人的关爱和支持,建立起安全感和信任感,从而对外界更加自信和开放。因此,家长们的思想观念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变而变化,抛弃旧思想观念,建立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的和谐家庭关系。家庭环境的氛围直接影响着学生理想信念的建立,对学生后期成长道理上的道德水准产生深远的影响。
3.4深化高校感恩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感恩教育是一个长期且不能一蹴而就的工作。而高效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感恩教育虽然已经具有实效,但在感恩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实践等方面还需要加强和调整。高校可采取与当地文化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学生感恩意识;将感恩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中,强化大学生爱党爱国的意识,关爱生命的意识。
四、结语
感恩意识不仅是学生自身的行为准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灵魂。它不仅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息息相关,也和国家的发展相联系。一个心存感恩的人,必将个人未来前途、父母恩情、朋辈之义以及民族复兴等结合在一起,做出无愧于自己人生的事迹。在不断发展的今天,新时代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攻坚力量,他们的感恩意识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等目标的实现有关。因此对新时代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引导他们知恩、识恩、报恩、施恩,促进其自身全面发展,助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推动国家未来事业的发展更上一层台阶。
个人简介:

杨萌,女,1994年生,汉族,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讲师,籍贯陕西省商洛市,毕业于西安石油大学翻译专业。现为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2021级汉语言文学专业09-12班辅导员,从事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累计发表论文3篇。
参考文献:
[1]张江南. 新时期民办高校加强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性与作用分析[J].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9, (03) .
[2]马庆波.当代高校感恩教育研究[D].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3]郝大勇.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D].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4]陈军莲. 加强感恩教育的意义和途径[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9(1):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