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队伍建设 >> 工作动态 >> 正文

国旗下微课堂(一百一十八期)|辅导员的爱国主义宣讲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5-10-14 [来源]: [浏览次数]:

承百年薪火 讲好培华的时代故事

会计与金融学院辅导员 赵琦

大家好!当清晨的阳光洒满长安校区的毓秀湖,当图书馆前的校训石映出“自强不息,开拓前进”的字样,我们总会想起一个问题:跨越近百年时光,培华究竟藏着怎样的故事,能让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坚守与奋斗?今天,就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足迹,翻开这本写满热血与理想的“培华故事集”。

培华的故事,始于一颗“为平民办学”的初心。1928年,在那个山河动荡的年代,吴云芳女士怀揣着“让更多女孩有书读”的心愿,在西安梁府街创办了女子平民职业学校。没有宽敞的校舍,就用租借的民房作课堂;没有充足的教具,就亲手制作课本与工具。从染织、刺绣等实用技艺教起,这所小小的学校,不仅给了女孩们安身立命的本领,更点亮了她们追求平等与自由的希望。后来,邵力子夫人傅学文、杨虎城将军夫人谢葆真等有识之士纷纷加入,捐资扩建校舍、增设课程,让“教育救国”的种子在培华的土壤里生根发芽——这是培华故事最温暖的开篇。

培华的故事,写满“在坚守中突破”的勇气。1952年,姜维之先生接过办学的接力棒,带着师生北上长春创建统计学校,将培华的教育理念播撒到东北大地;1983年,年过六旬的姜先生又毅然回到西安,在民办教育尚处萌芽的年代,顶着压力恢复培华办学。1985年,西安培华女子大学正式成立,成为当时全国为数不多的民办女子高校;2003年,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打破了西部十二省区“无民办本科高校”的空白;2007年,又率先拿到学士学位授予权——每一次跨越,都源于“不向困难低头”的培华韧劲。就像姜先生曾说的“办教育,就要对得起学生,对得起时代”,这份坚守,让培华在时代浪潮中始终站稳脚跟。

培华的故事,正续写“与时代同频”的创新。如今的培华,早已不是当年的女子职业学校:与中兴通讯共建电信学院,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行业前沿技术;和西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开展对口帮扶,把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学生身边;58个本专科专业覆盖文、理、工、管等多个领域,2.2万名学子在这里追逐梦想。我们看到,培华学子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佳绩,在志愿服务中传递温暖,在国际交流中展现中国青年风采;我们也看到,“希望工程—培华爱心计划”援建希望小学,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浸润人心——培华的故事,正从校园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从历史走向更鲜活的现在。

老师们,同学们,培华的故事从来不是某一个人的故事,而是每一位培华人用青春与汗水写成的集体记忆:是吴云芳女士办学时的奔波身影,是姜维之先生伏案工作的灯光,是今日老师们站在讲台上的谆谆教诲,也是同学们在图书馆里的专注眼神。这些片段,串联起培华近百年的时光,也成为我们前行的力量。

未来,我们每个人都是培华故事的“新作者”。作为老师,要坚守三尺讲台,把知识与爱心传给学生;作为学生,要不负青春韶华,用奋斗书写自己的精彩篇章。让我们一起,把培华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这份跨越百年的教育情怀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从百年培华的岁月里,讲好属于我们的时代故事

会计与金融学院辅导员 谢瑢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掠过西安培华学院的教学楼,我们站在这里,不仅是站在崭新的校园里,更是站在一段跨越百年的时光长河中。今天,我们聊 “讲好培华故事”,要从这段属于西安培华的校史说起 —— 那些藏在老校舍砖瓦里、写在前辈师生足迹中的岁月,正是我们最该读懂、最该讲响的 “培华魂”。

培华的故事,开篇是 “烽火中的坚守”,藏着 “教育救国” 的赤诚。翻开西安培华学院的校史,1928 年的那个秋天格外厚重 —— 那时的中国正处在风雨飘摇中,教育家姜维之先生怀着 “兴学育人、服务社会” 的信念,在古城西安创办了培华女子职业学校。大家或许在校史馆里见过那张泛黄的老照片:几间简陋的平房,黑板上写着 “女子自强” 四个大字,女学生们穿着素色校服,眼神里满是对知识的渴望。战乱年代里,校舍曾被炮火波及,老师们带着学生辗转迁徙,却从没让课堂停过一天;物资匮乏时,大家用手抄课本、以沙土为纸,却始终守着 “读书救国” 的初心。正是这份坚守,让培华从最初的女子职校,一步步成长为如今涵盖多学科的综合性本科院校;也正是这份赤诚,让 “爱国、奋进、团结、奉献” 的种子,从那时起就埋在了培华的土壤里。

培华的故事,发展是 “时代中的突破”,写着 “守正创新” 的勇气。如果说烽火岁月的培华讲的是 “坚守”,那和平年代的培华,演绎的便是 “突破” 与 “成长”。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留意过,图书馆旁的 “培华时光墙” 上,记录着这样几个关键的节点:1984 年,学校率先在陕西开展职业教育改革,开设了适应社会需求的财经、管理类专业,让培华学子成为当时用人单位争抢的 “香饽饽”;2003 年,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 “西安培华学院”,从此开启了更高层次的育人篇章;近年来,我们又建起了创客中心、智慧实验室,引入了双师型教师团队,把课堂搬进企业,让课本知识与行业需求无缝对接。从女子职校到综合本科,从传统教学到产教融合,培华的每一次跨越,都在印证:真正的教育,既要守得住初心,更要跟得上时代。

培华的故事,现在是 “你我中的续写”,等着 “青春力量” 来点亮。或许有同学会问:百年校史很宏大,但我们普通学生,能为培华故事做些什么?其实,今天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培华故事的 “执笔人”,我们的日常,就是校史最新的篇章。你看,清晨的维之图书馆广场上,同学们捧着书本晨读的身影,不正是对前辈 “勤学” 精神的传承?课堂上,大家围绕课题激烈讨论,不正是培华 “创新” 基因的延续?志愿者团队定期去周边社区,为老人普及智能技术,用行动践行培华 “服务社会” 的初心。更不用说,在陕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我们学校的团队屡获佳绩,让培华的名字闪耀在省级赛场。这些不是 “别人的故事”,而是我们身边的同学用行动写下的精彩 —— 你的每一次努力、每一份付出,都在为培华故事增添新的光彩。

同学们,五星红旗仍在风中飘扬,百年培华的故事,既在史料馆的档案里,更在我们的手心里。讲好培华故事,不是背诵校史里的年份,而是读懂 “教育救国” 的初心,让这份初心成为我们前行的动力;讲好培华故事,不是炫耀校园的成就,而是传承 “守正创新” 的勇气,用我们的探索让培华焕发新的生机;讲好培华故事,更不是只说不做,而是把自己的青春融入校史,让未来的某天,当我们回望这段时光时,能骄傲地说:“我曾为培华的故事,写下最难忘的一笔!”

让我们以百年校史为帆,以青春奋斗为桨,一起讲好属于西安培华的故事,一起让这段故事,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的结果,也是企图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重要步骤。

它同时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

总结讲话

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 屈松林

两位老师的演讲,为我们铺展了西安培华学院近百年的奋斗长卷。从烽火硝烟中弦歌不辍,到和平年代里薪火相传,从初创探索的筚路蓝缕,到蓬勃发展的气象万千,字里行间镌刻着培华的精神基因与时代担当,让我们深刻体悟“培华故事”的历史厚重与时代鲜活。在此,我愿结合演讲主旨,与大家一同回望校史峥嵘、锚定当下坐标、展望未来征程,让百年薪火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焕发璀璨光芒。

一、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筑牢百年基业的精神根基

“教育救国”的理想信念,是培华穿越风雨的精神灯塔;“立德树人”的初心坚守,是培华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1984年,姜维之老校长怀抱“兴学育人、服务社会”的赤子之心在恢复原“培华女子职业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了新中国首家专门招收女性学生,开展女性教育的普通高校“西安培华女子大学”,让“教育强国”的火种在艰难岁月中燎原。那时的培华,以民房为讲堂,以沙土为纸笔,却始终高擎“女性独立自强”的旗帜,为改革开放前夕的中国的教育事业撑起一片晴空。这背后,是一代代培华人对“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矢志不渝,是对“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赋能民族复兴”的深刻践行——这既是培华的起点,更是我们必须赓续的精神血脉。

二、践行“守正创新”的发展理念,在时代浪潮中勇立潮头

“守正”是根基,“创新”是动力。培华的百年历程,正是一部“守正”与“创新”辩证统一的发展史。从1984年率先在陕西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开设中文、财经等应用型专业,让培华学子成为服务地方经济的“生力军”;2003年升格本科院校,到如今建成创客中心、智慧实验室,获批西部首家领先级华为ICT产业学院——培华的每一步跨越,都是对“守正”与“创新”的生动诠释。守正,是守住“爱国、奋进、团结、奉献”的精神内核,守住“自强不息,开拓前进”的校训初心,始终与国家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创新,是紧跟时代需求动态调整专业布局,是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是面向科技前沿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让教育教学始终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

三、以“笃行不怠”的实干精神,书写新时代的培华答卷

百年校史从来不是陈列馆中的静态文字,而是由一代代培华人用奋斗书写的动态史诗。清晨维之图书馆广场的琅琅书声,是青春与理想的共鸣;课堂上围绕课题的思想碰撞,是求知与探索的交响;陕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大赛中摘金夺银的学子身影,是实干与创新的见证。这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培华的精神,既要从校史中汲取,更要在实践中传承。从姜维之、吴云芳等前辈的奔波坚守,到今日教师在三尺讲台的培根铸魂,再到同学们在实验室里的潜心钻研、在志愿服务中的躬身践行,每一个奋斗的身影,都是培华故事的鲜活注脚,都是“自强不息、开拓前进”校训的生动诠释。

四、携手续写百年华章,以教育报国之志托举民族复兴梦想

老师们、同学们,百年培华的荣光,是历史的馈赠,更是时代的召唤;培华的未来篇章,需要我们以使命为笔、以奋斗为墨共同书写。希望每一位教师,做培华精神的“赓续者”,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播者,更要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践行者,将“教育救国”的初心、“守正创新”的勇气融入教学点滴,引导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希望每一位同学,做培华故事的“续写者”,珍惜韶华、不负时代,在勤学中夯实学识根基,在实践中锤炼过硬本领,在创新中勇攀时代高峰,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初心使命历久弥坚。

让我们以校史为镜、以时代为帆,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让培华精神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薪火相传,让这份跨越世纪的教育情怀,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

每周一早上7点

国旗下微课堂

下周同一时间

我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