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立足教育高质量发展需求,聚焦课程思政与劳动教育课融合命题,以多维度视角剖析融合逻辑、挖掘思政元素、创新融入策略、攻克实践难题,充分释放劳动教育思政育人效能,助力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课程思政;劳动教育课;协同育人;思政元素
一、引言
从古典时期亚里士多德“实践智慧”中蕴含的劳动育人萌芽,经近代洛克、卢梭等强调劳动对个体品德、能力塑造作用,到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视劳动为人类本质活动、是实现人全面发展基石,理论递嬗彰显劳动教育根基深厚。中国传统耕读文化“亦耕亦读”与陶行知“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理论,更为本土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供给本土化养分,昭示劳动融合知识、实践促人成长辩证哲理,奠定高校课程体系理论基石。
在新时代“五育并举”育人格局下,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承载独特育人使命。劳动教育作为淬炼实践能力、塑造劳动品格基石,与课程思政价值导向相融,能突破传统局限,将思政“盐”融于劳动“汤”,从知识、实践、精神多层面滋养学生成长,回应立德树人根本诉求。
二、课程思政与劳动教育课融合的逻辑架构
1.目标共通性:劳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劳动技能、习惯与正确劳动观,课程思政聚焦价值塑造、品德培育。二者皆为铸就学生健全人格,使其既有服务社会“实干力”,又具契合时代“精气神”,目标在学生全面发展“交集”中深度契合。
2.内容关联性:劳动实践过程天然蕴含思政“富矿”。从传统农耕遵循时令、精耕细作彰显勤劳智慧,到现代科技创新劳动的攻坚克难、敢为人先,劳动各环节与爱国情怀、工匠精神、创新意识紧密勾连,为思政教育提供具象、鲜活素材,思政理论也为劳动赋予崇高意义“底色”。
三、劳动教育课中多元思政元素深度挖掘
1.历史传承维度:中华传统农耕文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沉淀踏实苦干、敬畏自然根基;古代手工艺传承严守师徒规矩、追求极致,如景德镇陶瓷历经多道工序、世代匠心,诠释敬业、传承精神,筑牢民族劳动文化“脊梁”。
2.时代楷模引领:“大国工匠”徐立平为导弹固体燃料微整形,在高危精细岗位“以匠心铸国之重器”;“扶贫之花”黄文秀扎根乡村,用劳动铺就脱贫攻坚路,他们鲜活事迹在劳动课展现,传递爱国奉献、担当使命价值,激发学生对标奋进。
四、课程思政融入劳动教育课实施策略创新
1.课程设计革新:顶层规划整合,依学生成长段,在劳动教材、大纲植入思政目标,如搞笑“创建美好校园”课程,技能目标设“种菜”实践环节,思政目标定培养生态责任、持之以恒精神;单元设计巧用案例,以“中国高铁建设”串起工程劳动与科技自强、民族复兴思政点,设计探究任务驱动思考。
2.教学方法多元融合:情境体验法构建“社区抗疫志愿服务”场景,学生扮志愿者,体悟公共服务价值与担当;劳动工坊“非遗剪纸”传承项目,师徒式教学传承技艺同时,讲民俗文化、民族认同思政内涵,配合小组协作互评,强化思政感悟内化。
五、实践困境与突破路径
(一)实践困境
困境涵盖思政融入“两张皮”、师资融合素养短板、评价重技轻德。突破需建融合指导手册规范教学,精准锚定融入点;院校强化教师思政研训、企业实践,锻造双通师资;评价体系引入思政观测项,量化行为、态度、观念转变,全程记录成长轨迹,激励思政素养进阶。
1.目标定位模糊:部分高校未精准锚定劳动教育在高等教育语境独特目标,与基础教育劳动目标区分度低,重技能传授、轻价值观引领,未充分考量高校学生职业前瞻、创新实践等多元诉求,致课程导向不明。
2.内容碎片化:课程内容缺顶层设计,呈零散拼凑态。理论课、实践课关联弱,校内基础劳动、专业相关劳动、校外社会实践板块各自为政,缺有机串联,且内容更新滞后,难呼应新产业、新技术对劳动素养新要求。
3.教学形式单一:囿于教室讲授、校园简单劳动体验,实践教学缺真实职场、复杂社会情境模拟,产学研协同育人浅尝辄止,跨学科、项目驱动教学少,未激活学生主动参与、深度探究热情。
4.评价机制欠妥:评价重结果轻过程、重技能轻素养,常以劳动成果、出勤打分,忽视劳动态度、协作创新能力考量,且主体局限教师,学生自评互评、企业社会反馈缺位,致评价片面失真。
(二)突破路径
1.明晰多元目标定位: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分层设定目标。低年级聚焦劳动观念确立、基础技能习得,高年级强化与专业融合,培养职业劳动能力、创新与社会责任担当,对标未来职场与社会生活精确定位。
2.整合连贯课程内容:以“大劳动观”统摄,设计螺旋上升式内容架构。融合思政元素筑牢价值根基,衔接专业课程,嵌入科研创新、社会实践模块,开发新兴行业劳动专题,定期更新,确保内容鲜活实用。
3.创新多元教学模式:搭建虚拟仿真劳动实验室模拟复杂场景,推行“项目制+导师制”,依真实项目组团队、跨学科攻关;深挖产学研合作,引企业项目、导师入校,送学生进企业实操,拓展劳动育人空间。
4.健全科学评价机制:构建“全过程+多主体”评价。贯穿劳动前计划、中表现、后总结,量化与质性结合;纳入学生自评互评、企业导师评价,依反馈调优教学,形成课程闭环提升,保障劳动教育实效。
六、结语
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优化是复杂持久系统工程,需扎根理论、直面困境、精准施策。唯持续完善目标、内容、教学与评价各环节,凝聚高校内外合力,方能使劳动教育课程成学生成长“助推器”,为社会输出德技双馨高素质人才,赋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课程思政融入劳动教育课是教育系统性变革关键拼图。持续深挖融合深度广度、攻克实践壁垒,将激活劳动教育思政“基因”,促使课堂成德技并修“育人场”,为国家输送有理想、懂劳动、敢担当的复合型人才,赋能民族复兴人才“蓄水池”建设。
个人简介

惠姣,西安培华学院学生服务中心劳动教育教研室、军事理论教研室、国家安全教研室教学科研干事。主持2024年度校级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一般项目立项一项,《基于课程思政的劳动教育教学体系创新路径》;参与2024年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自筹项目立项一项,《“五育并举”视域下医学实验室管理及实验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实践探索》;主持校内及终南校区劳动教育实践教学基地;【教改探索】组织学校首届《劳动教育》课教学比赛;作为主要组织者及参与者编写《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教学指南》;编写《劳动教育》课程教学大纲;编写劳动教育实施细则-《终南校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使用方案》;编写国家安全教育课程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