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工动态 >> 正文

辅导员说丨大学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与策略研究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5-03-23 [来源]: [浏览次数]: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与日俱增。大学辅导员作为高校教育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探讨大学辅导员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及其实施策略,为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心理健康;大学辅导员;作用;策略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渐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在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及就业竞争等多重因素的交织影响下,部分大学生出现了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作为学生日常管理和心理辅导的关键人物,大学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研究旨在提高辅导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提升其专业素养,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大学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一)情感支持者

大学辅导员作为学生情感支持的重要来源,通过建立信任关系,为学生提供一个倾诉的平台,帮助他们缓解情绪压力[1]。在日常管理中,辅导员需敏锐捕捉学生的情感动态,及时介入并化解学生的心理困扰。情感扶持是构建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石。面对学业的沉重负担、人际关系的复杂纠葛以及未来职业规划的迷雾,大学生往往深陷焦虑与迷茫的泥沼。此时,辅导员通过一对一交流、团体辅导等多种途径,深入倾听学生的心声,感同身受地理解他们的困惑与伤痛,并给予贴心的情感慰藉与坚定支持。这种情感上的滋养,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还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和应对困境的能力。

辅导员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通过组织情绪教育课程、举办工作坊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助力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的情绪特点,掌握合理表达情绪和有效调控情绪的方法。如此,当挑战来临时,学生便能更加从容不迫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避免因情绪失控而引发心理健康问题。

1.危机干预者

面对诸如自杀倾向、剧烈情绪起伏等学生突发的紧急状况,辅导员必须迅速甄别并给予即时的心理帮助或指引专业介入。这便要求辅导员具备心理学的相关素养以及应对危机的实践能力。

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里,危机干预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此,辅导员应接受过专业的危机处理培训,熟练掌握危机评估和初步干预的基本方法。一旦察觉学生出现自杀迹象或其他重度心理疾患,辅导员需即刻做出反应,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与此同时,辅导员还应与学校的心理咨询部门、医疗机构等专业资源紧密协作,确保学生能即刻获得专业的援助。

而在日常的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中,辅导员同样不能忽视学生的长期心理状态。通过周期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排查,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情况,及时发现潜藏的心理隐患。对于那些正遭受心理困扰的学生,辅导员则需给予持续的关怀与扶持,助力他们渐渐摆脱心理阴霾。

(三)教育资源的链接者

辅导员向学生提供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利用校内外资源,如心理咨询中心、热线电话等。此外,辅导员还可以组织相关的讲座、工作坊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心理健康信息。

教育资源的链接是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辅导员应熟悉学校和社会上的心理健康资源,例如心理咨询中心、在线平台等。当学生需要帮助时,辅导员可以及时向他们推荐合适的资源。同时,辅导员还应鼓励学生主动寻求帮助,打破对心理问题的偏见和误解。

为了丰富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辅导员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例如,邀请专家来校举办讲座,分享心理健康知识和应对技巧;组织工作坊,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如何管理情绪、缓解压力等。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还能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四)预防性教育的推动者

在学生心理健康培育的广袤领域中,辅导员扮演着教育资源连接者的关键角色。他们不仅向学生广泛传播心理健康的专业知识,还积极引导学生善加利用校内外的多元资源,诸如心理咨询中心、热线电话等便捷渠道。此外,辅导员通过精心策划一系列讲座、工作坊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进一步拓宽学生获取心理健康资讯的路径。

作为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教育资源的有效链接显得尤为重要。辅导员需要对学校乃至社会上的心理健康资源了如指掌,比如心理咨询中心、在线学习平台等。这样,当学生面临心理困扰、急需帮助时,辅导员便能迅速为其推荐最适宜的资源。同时,辅导员还应致力于破除学生对心理问题的偏见与误解,鼓励他们主动迈出寻求帮助的步伐。

为了进一步充实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库,辅导员可以创新组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例如,特邀业内专家莅临校园,举办心理健康知识的专题讲座,分享实用的应对策略与技巧;或是组织别开生面的工作坊,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领悟情绪管理、压力缓解等关键技能。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极大地丰富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储备,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他们的心理素质与抗压能力。

二、大学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策略

(一)增强自身专业能力

高校辅导员身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力量,须具备深厚的心理学素养与专业技能。故而,辅导员应定期参与心理学培训,精进心理咨询与危机处理的专业功底。通过深入研习心理学原理与实践方法,辅导员能更透彻地洞察学生心理诉求,给予更为有力的支持与扶助。

同时,辅导员亦应紧跟心理健康研究前沿与治疗新法,持续刷新专业知识储备。可借由研读专业文献、出席学术研讨会等途径,把握心理健康领域新趋势与新突破。如此,辅导员在遭遇复杂心理状况时,便能援引最新理论与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具专业性的指导与帮助。

1.构建支持性环境

营造一个包容、尊重的班级氛围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辅导员能够通过策划团队凝聚活动、推行心理健康启发计划等手段,强化班级向心力,铸就积极健康的班级风尚。在此类环境下,学生能深切体会到同伴及师长的支撑与温情,因而更添自信地去迎接种种挑战。

为了打造助力成长的环境,辅导员还应激励学生相互扶持。通过创建合作小组、推行伙伴辅导计划等活动,促进学生在共助合作中一同前行。与此同时,辅导员亦需特别留意那些性格内敛或正遭受心理难题的学生,向他们伸出更多关怀与援助之手。

2.促进家校合作

家庭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环境因素之一。因此,辅导员需与家长维持紧密的沟通渠道,协同关怀学生的心理状态。通过定期举办家长会议、寄送家长通讯等途径,让家长洞悉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举措,争取他们的认同与协作。

在家校携手合作的过程中,辅导员能够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和应对策略,助力他们更深刻地理解并支持孩子。同时,辅导员还可以邀请家长加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项目,诸如亲子教育讲座、家庭咨询服务等,以促进家长与子女之间的交流与相互理解。

3.推广心理健康教育

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平常的教学与管理工作,是增强学生心理素质的有力手段。辅导员能够通过开设心理健康科目、举办心理健康讲坛等方式,广泛传播心理健康的基本常识,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与求助意愿。

除课堂授课的形式外,辅导员还可借助校园宣传媒介、线上网络平台等多种途径来宣扬心理健康知识。比方说,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分发心理健康小建议,运用班级微信公众号推送相关主题文章。这些行动能够让更多学生深知心理健康的关键意义,掌握关怀与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方法。

(五)个性化关注

每一位学生皆是独具特色的个体,其心理素质与需求亦各有千秋。因此,辅导员应当依据学生的个性化特征,采取差异化的教育策略与方法,以契合学生的个别化需求。

为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关怀,辅导员可定期与学生进行深度交谈,以掌握他们的思想脉络与心理诉求。同时,辅导员还能借助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搜集同学及教师的反馈信息等方式,全方位地了解学生的状况。在此基础上,辅导员便能为学生量身打造个性化的成长蓝图,并给予有的放矢的心理支持与辅导。

三、结论

大学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要求辅导员应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和实践,探索新的方法和好的途径,切实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真正成为学生成长成才道路上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2]。通过实施有效的策略,辅导员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应对当前的心理健康问题,还能够促进其长期的个人成长和发展。因此,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升其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对于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培养健康的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吴锦霞.浅谈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国际公关,2020(10).

[2]张婷婷.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现代交际,2019(5).

【作者简介】

关鑫,女,汉族,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2021年至今任职西安培华学院辅导员,任职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篇。2022年和2024年获得西安培华学院宏志助航计划“优秀班主任”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