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流动人口不断向一线城市聚集,以农村向城市流动的青壮年劳动力为主,据调查,在所有流动人口中,青壮年劳动力约占70%。于是,“留守儿童”的难题就出现在了众多人流迁徙较为密集的地区。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它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也伴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本文主要通过实地走访、案头分析等多种方式,对桥南镇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现状进行了调研,对当前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为支持留守儿童在关爱中获得健康成长,提出了适用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相关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留守儿童;关爱;心理;当前留守儿童现状
1【留守儿童现状】
留守儿童这一现象在国内通常只被说到,是近年来我国社会上比较严重的一种问题。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因为现代化的推进,造成了很多农村劳动力迁移到城里去了。笔者在渭南市桥南镇走访留守儿童家庭过程中了解到,父母为维持生活需要外出进城务工,但不能接孩子进城,也不能留在身边,因为他们承担不起高昂的城市生活费用,这类孩子往往与家长走散,造成从小父母对他们的直接关心和呵护不够,所以在精神上感到不满足,慢慢变得沉默寡言,性格内向,性格也变得不开朗起来。情感上的焦躁、愤懑、惆怅是最显著的特征。留守儿童在当今中国是一个特别重要的群体,很难用言语完全描述出来。他们是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特别是留守孩子在中国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必须正视现实,想办法推动留守孩子的全面发展,摆脱他们当前面临的困境。关爱教育农村留守儿童,正确看待留守儿童现状,不仅对个人有利,更对国家和人民有利。据相关文献检索,关于三下乡留守儿童支教的文章并不多,在其中,能详细 分析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解决措施和意义更是少之又少。
2【留守儿童存在问题】
在暑期社会实践渭南市临渭区桥南镇实地走访过程中,笔者感触颇深,一方面是由于当前社会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数量之众多,而另一方面则是教育方面的缺失,在此整理出以下实际问题:
亲情缺乏、心态失衡:留守儿童由于家长不在身边,长期缺少家长的温暖与关爱。一般情况下,留守的孩子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与人接触的能力也不是很好。大部分留守的孩子都希望能得到学生的关怀,在学会玩耍的同时,也希望能与他们结下梁子。人在生活中感到不满足时,有时会出现心态异常或某一特定时期的失常,严重者甚至会导致孩子做出过激举动。
习惯不良、学习较差:很大程度上,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行为发育还停留在自律能力较差的他的法律阶段。由于家长不与周围孩子及监护人的特殊关系,对管教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造成了一些留守孩子纪律散漫、行为极端等现象的发生。部分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差,不听从监护人的教导,迟到、旷课、逃学、撒谎、欺负同学等行为时有发生,个别留守儿童存在不良行为习惯,个别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不良行为,个别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不良行为习惯。
道德滑坡、价值扭曲:因为有的家长长期在外,照顾不到孩子,会产生负罪感。为了弥补这方面的缺失,他们选择把过多的物质和过分的放纵给了孩子,这就造成了部分留守儿童对零用钱的依赖程度过高,功利心价值观容易形成。人生观的深入求乐,加上好吃懒做、奢侈浪费等不良嗜好的追求,甚至造成了“知识无价值”的一些错误观念的养成。
管理空档、早恋成风:留守儿童由于缺乏亲情和安全感,表现为出行自由、不成熟,一方面追求家庭的温馨和保障,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监护,早恋现象也比较普遍。监护不力、存在安全隐患由此引发的是留守孩子的安全隐患。这就造成了部分留守孩子的安全得不到保证。特别是双休日、寒暑假期间,学生离校返乡后,临时监护、代养人员因学校管理缺位而得不到有效管理,给安全造成极大隐患,甚至可能出现安全事故。
3【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对策】
鉴于以上实地走访过程中了解到的实际问题,笔者在桥南镇当地与留守儿童服务中心负责人和教师进行了交流,返回后又与本校老师和学生进行讨论分析,由此提出如下对策:
政府方面:加强政府在教育领域的引导作用、积极推进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改革措施。同时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致力于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多创办符合条件的学校。为促进教育改革全面落实,还将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加大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力度,尤其是双杠、游戏厅内禁止未成年学生进入。寄宿制学校建设水平将进一步提升。开展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切实解决一系列与留守儿童有关的问题,使农村留守儿童住校、就学。
学校方面:尽心尽责,不辱使命,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学校要起到关键性作用。一是要树立学校先进性教育的思想。学校要主动承担起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双重责任,在教育留守儿童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针对留守儿童出现的心理问题,对教师进行心理辅导培训,使他们有能力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心理健康辅导。我们还定期邀请专家为同学们进行青春期卫生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借助老师与学生的对话,勇敢面对成长中的烦恼,及时对困境儿童进行心理抚慰,对留守儿童给予特别关注,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问题,如性格孤僻、胆怯、遇冷等。为了填补父母离开家后,亲情缺失所带来的种种缺憾。
家庭方面:家庭要各负其责,各尽其能。一个人的一生,家庭教育是最早的、至关重要的教育形式。培育身心健康的下一代,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功不可没。家长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责任心教育。如果思想教育不好,家庭教育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对家庭、对社会都会造成很大的威胁,这是危险的因素。教育孩子,家长要负起责任。对于留守孩子的家长而言,更需要学会和孩子心灵交流。关爱孩子,一定要从心里做起。我们做家长的,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所需。既要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又要做儿女的贴心人。外出打工的家长,要经常用电话与子女沟通,经常教育,做到心中有数。
社会方面:要加强社会教育组织或机构的建设,使之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充分发挥互补作用,做到二者互为补充、相互促进,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融合。与此同时,完善的监管制度也亟待建立。通过多种宣传方式,将各地各部门的成功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广泛传播,建立一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队伍,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要积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让更多的农民就近就业。同时,鼓励扶持返乡创业的农民,让双方或一方的父母留在家门口,使留守的孩子少一点、少一点。这是留守孩子最好的解决办法,也是最长远的解决办法。
4【结语】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所强调的。这意味着,社会究竟应该在心理上创造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呢?在精神面貌、心理状态方面,对个人提出了哪些期望?促进留守儿童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健康成长,这些期望既是社会适应的必要条件,也是重点目标。另外,有哪些重要问题需要关注,以便有针对性地完善留守儿童关爱扶持政策和项目。留守儿童的物质和生理需求在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环境下得到满足的重要性有所减弱,而心理层面的安全感、归属感、尊重感等需求更加重要。因此,此次走村入户,更加注重人文关怀,满足留守儿童的需求,放大他们在情感交流、心理支持等方面的作用。让每个孩子在活动中找到快乐,培养自信,进步,形成乐观向上、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态度,从而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增强综合素质和集体荣誉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牵手留住孩子们的心,让孩子们在快乐中长大。响应国家政策,关爱儿童,针对困境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进行对标帮扶。真正深入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将知识倾囊相授,助力每个特殊孩子的梦想;与困境家庭共情,了解其生活情况与需求,尽所能减轻对标帮扶家庭的生活负担,留下一段幸福而美好的珍贵时光。
作者简介

李相铮,男,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辅导员,暑期三下乡校级立项优秀指导老师,指导学生获得2023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c类二等奖,首届劳动教育讲课大赛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