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工风采 >> 正文

辅导员说丨“五育并举”背景下高校培育优良学风路径研究——基于民办高校的实证分析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5-08-10 [来源]: [浏览次数]:

摘要:学风建设是衡量高校育人水平的关键指标,明确“五育并举”导向、掌握现状与问题及剖析成因,是研究高校学风建设路径的前置工作。本研究基于系统和协调观点,综合分析精神、行为、制度、物质四个要素维度,以及各要素中的正负因子与高校培育优良学风的影响关系,开展理论和实证研究,构建了“五育并举”背景下高校培育优良学风的路径模型。研究结果显示,该路径模型由上述四个要素维度构成,各维度含正负因子子维度,子维度下共52个因子,验证了假设路径模型的合理性。同时发现:精神要素正向因子显著影响优良学风,负向因子影响不显著;物质要素正负因子对优良学风影响均不显著;制度要素负向因子显著影响优良学风,正向因子影响不显著;精神、物质、制度要素共同影响优良学风并促使行为要素改变,行为要素正负因子也显著影响优良学风,且四个要素相互间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民办高校、学风建设、五育并举、路径政

引言:新时代,“五育”被赋予新内涵,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目标。学风建设是衡量高校育人水平的重要指标,明确“五育并举”导向,掌握高校学风现状、剖析问题成因,是学风建设路径研究的前置工作,成果既丰富理论,也利于实践,推动高校育人及学生综合发展。

一【研究的现状】

国内学界普遍认为,"五育并举"视域下的高校学风建设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理论建构与实践创新的双重不足。现有研究揭示,当前高校学风建设体系存在协同性、整体性、融合性三重缺陷,其根源在于五育融合机制不健全、实施路径衔接松散、评价体系单一化等结构性矛盾。相较于国内研究的加速发展态势(特别是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后进入快车道),国外相关研究呈现碎片化特征,虽在德育、智育等单育领域积累了丰富理论与实证成果,但缺乏系统性整合。值得关注的是,我国"五育并举"理论体系既继承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又发展了西方全人教育理念,为构建中国特色学风建设范式提供了理论参照。

通过学术数据库的系统检索发现,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五育内涵阐释与特征分析,对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不足,且成果总量有限。这种研究现状与"五育并举"战略地位形成明显反差,迫切需要开展以下研究:一是深入考察学风建设现状及问题成因,二是系统解构五育协同的内在作用机制,三是探索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路径。这些研究将为完善新时代高校学风建设体系提供理论支撑,助力实现“三全育人”目标。

二【理论探究】

在系统论与协同论框架下,高校学风建设体系呈现四维动态结构。基于"系统=要素+关系+作用"理论,构建包含精神、行为、制度、物质四大要素的分析模型,各要素通过正负因子非线性关系网络形成快慢作用机制。该理论模型为破解"五育并举"背景下学风建设困境提供方法论支撑。

精神要素作为内驱力系统,通过尊师重道、好学氛围等正向因子促进学风建设,但诚信缺失、动机匮乏等负向因子尚未有效调控。同质化建设模式抑制师生创造力,导致学习生态单一化,与"五育"多样性要求形成结构性矛盾。

行为要素作为实践路径系统,高校培养文明交往、高效学习等正向行为,但违纪违规、低效学习等负向行为通过"五育"传导机制削弱成效。现有干预过度聚焦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协同调控功能未充分发挥,形成"单点突破、整体失衡"治理困境。

制度要素作为规则保障系统,建立了政策指导、精细管理、特色激励等五位一体制度体系,但文化建设滞后、流程僵化、执行疲软等问题仍制约制度效能。部分高校存在运动式治理倾向,制度执行缺乏系统性规划,导致建设成效呈现周期性波动。

物质要素构成基础保障系统,高校持续加大学习空间、教学设施等投入,但经费配置失衡、设施老化、后勤滞后等负向因素严重削弱保障效能。物质供给的稳定性与优质性已成为影响学风建设的重大风险点,家庭过度干预进一步加剧了物质保障的复杂性。

四大要素通过非线性作用形成有机整体,核心矛盾表现为:要素协同机制不健全、正负因子失衡、制度与物质保障存在缺口。破解路径包括构建要素耦合的动态调控体系,建立"五育"融合评价机制,完善制度执行长效保障,构建自我更新的学风生态系统。该理论框架为深化"五育并举"实践提供方法论支撑,推动学风建设从要素叠加向系统协同演进。

三【实证研究】

基于前期理论建构与实践调研,本研究构建了包含精神(SE)、行为(BE)、制度(IE)、物质(ME)四大要素的学风建设系统模型,各要素下设"五育"相关正负向因子(PSE/NSE、PBE/NBE、PIE/NIE、PME/NME)。研究采用结构化问卷收集数据,含逻辑跳转机制确保样本有效性,最终获得民办高校大学生有效问卷857份(有效率97%)。数据处理通过SPSS进行信效度检验,运用Amos22.0构建结构方程模型(SEM),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CFA)检验假设路径。研究变量体系完整保留理论模型的四维八因子结构,数据分析严格遵循量表开发与模型验证的标准化流程,为后续要素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方法论支撑。

1.调查样本的信度分析

信度检验采用Cronbach'sAlpha系数法,总量表信度系数为0.967,各维度信度介于0.788~0.944之间,表明数据具有高度可靠性。CITC值范围为0.528~0.740(均>0.5),说明题项与所属维度相关性良好。删除题项后的Alpha系数均小于原量表值,验证了题项设置的合理性。综合判定样本数据信度符合心理测量学标准,可用于后续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2.调查样本的效度分析

通过SPSS因子分析中的KMO和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判断研究样本是否适宜达进行因素分析。通过表2可知,KMO检验值为0.968,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p<0.01,表明样本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各题项间相关性良好。

3.聚合效度分析

聚合效度检验采用Amos验证性因素分析(CFA),通过测量模型与理论结构的拟合度判断效度。研究选择CFA基于两点:1)预调研已完成探索性因子分析(EFA),需验证理论模型稳定性;2)吴明隆(2010)指出CFA适用于明确理论结构的题项契合度检验。数据显示,各因子载荷量0.58~0.87(p<0.001),组合信度0.78~0.92,平均方差提取量(AVE)均>0.5,满足Bogozzi&Yi(1988)的聚合效度标准。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支持理论模型的四维结构,为后续结构方程建模提供方法论支撑。

结构方程模型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模型拟合指标达到临界标准:CMIN/df=3.865(<4),GFI=0.839(>0.8),AGFI=0.816(>0.8),TLI=0.922(>0.9),CFI=0.928(>0.9),RMSEA=0.058(<0.08),表明数据与理论模型拟合良好。各因子载荷量介于0.687~0.870之间(p<0.001),组合信度(CR)为0.78~0.92,平均方差提取量(AVE)均>0.5,满足Bogozzi&Yi(1988)提出的收敛效度标准。所有变量间回归系数均通过显著性检验(p<0.001),验证了理论模型的四维结构假设。研究结果为后续区别效度分析和结构方程建模提供了方法论支撑。

4.“五育并举”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路径模型检验

数据验证结果显示:总量表信度系数0.967,维度信度0.788~0.944,符合信度测量标准;KMO值0.912>0.9,Bartlett球形检验p<0.001,表明数据适合因子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CFA)显示,模型拟合指数CMIN/df=3.865,GFI=0.839,AGFI=0.816,TLI=0.922,CFI=0.928,RMSEA=0.058,均达到临界标准。各因子载荷量0.687~0.870(p<0.001),组合信度0.78~0.92,平均方差提取量>0.5,满足收敛效度要求。研究采用Amos22.0软件和最大似然估计法进行结构方程建模,七项模型评价指标均符合理论预期,为后续路径假设检验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

模型检验过程分三步,首先在Amos软件中绘制研究模型图,目的是为了明确各潜变量、观测变量之间的关系,具体包括“五育并举”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各维度间关系、各维度与其项的关系以及所有项之间的关系;再导入经过验证的样本数据;最后进行软件对数据与模型间的契合度运算,得出“五育并举”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路径模型图2。

5.“五育并举”背景下高校培育优良学风路径模型的检验与评价

通运用Amos软件对“五育并举”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路径模型进行检验,结果显示模型拟合指数处于合理范围(CMIN/df=4.94,GFI=0.801,NFI=0.875,IFI=0.898,CFI=0.898,TLI=0.890,RMSEA=0.068),表明样本数据与假设模型契合度较高,假设模型基本通过检验。

路径分析结果如下:

1.精神正向因子(PSE)对民办高校优良学风建设有显著正向影响(p<0.001),而精神负向因子(NSE)影响不显著;

2.物质要素的正负向因子(PME、NME)对民办高校优良学风建设均无显著影响;

3.制度负向因子(NIE)对民办高校优良学风建设有显著负向影响(p<0.01),制度正向因子(PIE)影响不显著;

4.行为正负向因子(PBE、NBE)对民办高校优良学风建设均有显著影响(p<0.001);

5.精神、制度、物质要素会通过影响行为要素间接作用于学风建设,且四大要素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影响(p<0.05)。

该研究结果验证了四维动态结构模型的合理性,为“五育并举”背景下民办高校学风建设提供了实证依据。

聚合效度检验采用Amos验证性因素分析(CFA),通过测量模型与理论结构的拟合度判断效度。研究选择CFA基于两点:1)预调研已完成探索性因子分析(EFA),需验证理论模型稳定性;2)吴明隆(2010)指出CFA适用于明确理论结构的题项契合度检验。数据显示,各因子载荷量0.58~0.87(p<0.001),组合信度0.78~0.92,平均方差提取量(AVE)均>0.5,满足Bogozzi&Yi(1988)的聚合效度标准。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支持理论模型的四维结构,为后续结构方程建模提供方法论支撑

四【对策建议】

1.关注学风建设的精神导向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研究表明,精神要素正向因子对学风建设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负向因子影响未显现。民办高校需构建兼具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精神培育体系:一方面通过课程思政强化价值引领,将"五育"内涵融入理想信念教育;另一方面建立动态监测机制,运用大数据分析学生思想波动,针对诚信缺失、动机不足等潜在问题实施精准干预。尤其要注意避免同质化建设模式,通过社团活动、学术竞赛等载体激发师生创造力,形成"一校一品"的精神文化生态。

2.提升学风建设的行为成效的显著性和可持续性

行为要素负向因子对学风建设具有显著消解作用,现有干预措施存在智育独大的结构性失衡。建议民办高校构建"五维一体"行为训练体系:开发体育-美育融合课程提升审美素养,通过劳动教育基地培养实践能力,建立学业导师制强化学习策略指导。重点建立行为反馈机制,运用行为契约法对低效学习、运动不足等问题实施过程管理,将"五育"行为表现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形成"训练-反馈-改进"的闭环管理模式。

3.推进学风建设制度建设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制度负向因子对学风建设存在显著负向影响,反映出制度供给与执行的双重缺陷。民办高校需构建"五育"融合的制度体系:在顶层设计层面,建立包含德育积分制、美育学分制等创新制度的"1+5"制度框架;在执行层面,推行制度生命周期管理,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制度执行的全流程追溯。特别要建立制度效能评估机制,通过德尔菲法定期修订过时条款,将师生满意度纳入制度评估指标体系,破解运动式治理困局。

4.确保学风建设物质保障的稳定性和优质性

物质要素对民办高校学风建设影响未显现,但在其他类型高校仍具关键作用。建议构建"基础保障+特色供给"的物质支持体系:设立"五育"专项基金,重点支持智慧教室、美育工坊等新型教学空间建设;建立资产动态调配机制,运用物联网技术提升设施利用率。针对家庭干预问题,开发家校协同育人平台,引导家长树立科学成才观。特别要关注特殊群体需求,建立"一人一策"物质帮扶方案,确保教育公平。

五【结论及展望】

加强“五育并举”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研究,利于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改善学习行为,提升学风建设成效,营造优良学习氛围,使学生、社会、国家受益。研究从精神、行为、制度、物质四要素维度,分析正负因子与高校优良学风的影响关系,构建路径模型。但因科研和实践能力有限,存在不足。维度选取仅为主要四个,未涉及其他;调查对象未涵盖各类高校;研究基于学生视角,未涉及教师等其他群体。后续研究将引入其他维度,验证优良学风实现路径,细分高校类型研究,探究不同视角下路径构成维度差异。

作者简介

杨婷婷,女,汉族,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助教,人力资源管理师,创业指导师,三级健康管理师。研究生期间发表三篇核心论文,参与导师主持的各类科研项目,参加汉阴三沈·家文化产业园策划、陕西省文化产业十百千工程实施方案政策咨询、陕西省“十四五”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等重要项目,现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2021年参加辅导员工作,在学校参与学生形势与政策教学、姜维之班创建等各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