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工风采 >> 正文

辅导员说丨新时代大学生入学教育的价值导向与实践路径探析——基于05后新生特点的思考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5-09-06 [来源]: [浏览次数]:

大学入学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起始、至关重要的环节,关乎学生整个大学阶段的发展质量乃至长远人生轨迹。面对生长于数字化时代的05后大学生,其独特的成长环境塑造了鲜明的群体特征:数字时代的“原住民”,思想开放、个性鲜明,兼具国际视野与民族自信,同时也面临价值多元、学业转型、心理适应等多重挑战。因此,构建契合05后特质的入学教育体系,强化思想引领与成长服务,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一、时代语境与新生特质:入学教育的现实基点

05后大学生生成长于数字化浪潮与社会快速变革的时代。他们数字化生存能力强,习惯于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和社交互动,但信息甄别能力与网络素养需引导提升。同时自我意识较强,注重个人体验和权利表达,但集体意识和抗挫折能力相对薄弱。与此同时,他们价值观念总体积极向上,认同国家发展成就,但也易受多元文化和社会思潮影响。新生入学教育必须立足这些特征,增强针对性。

05后多为“互联网原住民”,他们过于依赖线上社交却易忽视线下沟通,当他们首次完全脱离家庭,独自走进集体生活中,帮助他们快速适应大学生活是完全必要的。05后成长环境复杂多元,易受网络碎片化信息影响,入学教育亟需通过理想信念教育、校规校纪宣讲等内容,能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业观、消费观和恋爱观,明确大学阶段的奋斗方向,避免陷入“躺平”“内卷”等认知误区,筑牢思想根基。此外,面对大学丰富的发展路径,05后常因选择过多而迷茫。入学教育中的专业认知、职业规划指导,可帮助他们了解学科前景、就业方向,结合自身兴趣制定成长计划,让大学四年的学习更具针对性,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价值塑造与思想引领:坚定理想信念的核心要义

新生入学教育作为新生融入大学的“第一课”,其核心在于以价值塑造为根基、以思想引领为抓手,帮助新生跳出个人成长的“小我”视野,建立与时代同频、与国家共振的理想信念。这一过程绝非生硬的理论灌输,而是要通过具象化、沉浸式的教育场景,让抽象的“使命责任”转化为新生可感知、可认同的成长坐标。通过校史校情教育、主题班会等形式,讲清楚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国发展新征程的宏大背景,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四个自信”。关键在于将宏大叙事与个人体验相结合,避免说教,采用案例教学、实践参观、朋辈对话等生动形式,使价值引导入脑入心。

如在校史校情教育环节,可打破传统的讲解模式,展现往年校级姜维之班的风采,让学生深刻理解“姜维之精神”,鼓励班级学生在入学之初就向优秀学长学姐看齐,将“姜维之精神”与时代同频共振,接续奋斗。让新生直观看到“校史中的担当”如何在当代校友身上延续。通过“过去与现在”的对话,让新生深刻理解“学校发展始终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进而思考“自己的专业学习如何服务社会需求”。让入学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入脑入心”,为新生坚定理想信念打下坚实基础。

三、学习模式与生活方式的适应性转型

大学的学习方式强调自主性、探究性和批判性,与中学有本质不同。入学教育通过系统的开设学业指导讲座,专科带头人或学业导师向新生细致介绍专业培养方案方向;图书馆开展对于图书馆资源的利用培训、学术规范教育,帮助新生独立、自主地掌握高效学习方法。同时,生活上的独立性是重要挑战。需通过规章制度讲解、安全健康教育、宿舍文化建设等,培养其自理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实现从依赖到独立的平稳过渡。

生活独立性的缺失,是许多新生入学后面临的首要挑战。入学教育需通过“规则建立+能力培养+文化浸润”,帮助新生完成从“家庭庇护”到“自我负责”的平稳过渡。针对“宿舍安全”,播放“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引发火灾”“陌生人进入宿舍盗窃”等短视频,让新生直观认识安全隐患;围绕“时间管理”,设计“一周日程规划挑战”,让新生根据“上课、自习、社团活动、休息”等需求,制定个性化日程表,帮助其平衡学业与生活。实现从依赖到独立的平稳过渡。

四、专业启蒙与学业发展规划

从填报志愿时的“模糊选择”到踏入大学校门后的“认知空白”,专业迷茫是新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困境。部分新生可能因“父母建议”“分数匹配”等被动因素选择专业,对专业的核心内涵、研究领域、就业方向缺乏清晰认知,甚至出现“学非所爱”的焦虑情绪。因此,入学教育需构建“多维立体”的专业启蒙体系,通过权威解读、沉浸式体验与经验分享,帮助新生拨开专业迷雾,建立认同感与归属感,为长期学业发展与职业生涯规划筑牢根基。

学科带头人、学业导师作为专业领域的“领路人”,从“历史脉络+学科价值+行业前景”三个维度,为新生构建完整的专业认知框架。优秀高年级学生的成长经历,对新生而言具有更强的参照性与感染力。入学教育可组织“学长学姐经验分享会”,聚焦“专业学习方法”“科研实践入门”“职业规划心得”等新生最关心的话题。分享内容需具体可借鉴,如学长学姐展示自己的“学业规划手账”“科研项目日志”,新生可结合自身情况提问。通过权威解读建立认知、朋辈分享提供参照,入学教育的专业启蒙环节能帮助新生完成从“被动接受专业”到“主动探索专业”的转变,帮助其初步建立专业认同感,为后续的深度学习与职业生涯规划奠定基础。

五、心理健康教育与支持体系构建

心理适应是新生面临的普遍课题。入学教育需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介绍常见适应问题及调适方法。入学教育需打造“预防—干预—支持”全链条的心理适应引导体系。同时,向新生介绍学校潜能发展中心的职能及求助路径;建立新生心理台账,入学后通过心理测评为新生建立心理台账,动态跟踪学生心理变化,若发现某新生连续两周情绪评分偏低,辅导员先进行初步沟通,必要时转介至潜能发展中心,确保“早发现、早干预”。同时需构建“寝室—班级—院系—学校”四级联动的预警与支持网络,让心理关怀渗透到校园生活的每个角落。

新生的入学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实现价值性、知识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教育工作者应转变角色,从管理者变为引导者和陪伴者,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教育形式,构建家校协同机制,共同助力新生顺利开启大学生活,为其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筑牢根基。

作者简介

杨苒,女,汉族,出生于1997年10月,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现担任西安培华学院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