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工风采 >> 正文

辅导员说|精准资助视域下高校新生助学金申请材料真实性核查机制研究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5-09-21 [来源]: [浏览次数]:

摘要:高校新生助学金申请材料的真实性核查是精准资助的核心环节,直接关系到教育公平与资助育人目标的实现。当前,受核查技术单一、流程不规范、协同机制缺失等因素影响,材料造假、认定偏差等问题时有发生。本文以辅导员视角,结合政策实践与案例分析,剖析现有核查机制的现实困境,从技术赋能、流程优化、制度保障、协同治理四个维度,构建“数据驱动—流程闭环—责任明晰—多方联动”的真实性核查机制,为提升高校精准资助水平提供实践路径。

关键词:精准资助;高校新生;助学金;材料真实性;核查机制

【精准资助视域下核查机制的时代价值】

(一)政策导向:从“保障型”到“发展型”的必然要求

2025年高校资助政策明确提出“以精准为原则,以育人为根本”的工作体系,要求在经济资助中强化精准识别与过程管理。随着教育信息化推进,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为精准资助提供了技术支撑,推动核查工作从“经验判断”向“数据验证”转型。例如,安徽师范大学通过智慧资助大数据平台关联8个部门11个业务系统,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隐形认定”与补助自动发放,减少人工干预。(二)现实需求:破解“认定难”与“公平性”的双重挑战辅导员作为助学金申请材料核查的一线执行者,常面临三重矛盾:一是贫困证明“权威性”与“真实性”脱节,部分学生通过非正规渠道获取虚假证明;二是民主评议“公开性”与“隐私保护”冲突,如班级评议演变为“拼人缘”,忽视学生真实困难;三是静态材料与动态需求不匹配,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变化难以及时捕捉。构建科学的核查机制,成为破解上述矛盾的关键。

【高校新生助学金申请材料核查的现状与困境】

(一)现有核查模式的实践探索当前高校主要采用“材料审核+民主评议+个别访谈”的传统模式。以湘潭大学为例,流程包括学生提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等材料,班级评议小组初审,二级学院复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终审并公示。部分高校引入信息化工具,如浙江某高职通过“绿色通道”实现新生入学前材料预审,入学后动态调整资助等级。(二)核查机制存在的突出问题1.技术层面:数据孤岛与工具滞后家庭经济数据分散在民政、乡村振兴、金融等部门,高校难以跨部门共享。人工核查依赖纸质材料,如《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需村委会盖章,但部分偏远地区证明开具不规范,真实性存疑。2.流程层面:环节冗余与责任模糊班级评议缺乏量化标准,辅导员主观判断占比高,如某二本学生因“日常消费看起来不困难”被排除在资助名单外,实则家庭突遭变故。此外,公示环节过度公开学生隐私,如张贴含家庭住址、疾病信息的材料,引发学生抵触。3.制度层面:诚信体系与追责机制缺失对虚假材料申请者的惩戒力度不足,仅取消资助资格,未纳入个人征信;部分高校核查结果与资助金发放“挂钩”,导致“为通过核查而隐瞒收入”的逆向选择。4.协同层面:多方参与机制不健全政府、学校、社会协同不足,如地方民政部门对高校反馈的疑似虚假证明未及时复核,企业、社会组织提供的社会助学金缺乏统一核查标准。

【精准资助视域下真实性核查机制的构建路径】

(一)技术赋能:构建大数据驱动的“立体画像”系统1.跨部门数据整合对接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民政部门低收入人口数据库、乡村振兴局防返贫监测系统,自动匹配脱贫家庭、低保、特困等12类特殊群体学生信息。例如,河南省通过“数据比对+个人承诺”简化认定流程,学生无需提供贫困证明,仅需签字承诺并上传相关证件复印件。2.动态行为数据分析利用校园一卡通消费数据(如每月餐饮支出低于300元)、图书馆借阅频次、勤工助学申请记录等,构建“消费—学业—生活”多维指标体系。安徽师范大学通过分析学生饭卡消费数据,识别出“每月用餐次数少但单次消费高”的异常样本,经核实发现部分学生将助学金用于非必要开支。3.智能算法辅助决策引入内置精准资助算法模型的大数据平台,自动生成家庭经济困难等级建议。如某高校将家庭收入、负债、成员健康状况等指标量化,通过机器学习输出“特别困难—困难—一般困难”三级结果,辅导员仅需对异常值进行人工复核。(二)流程优化:建立“申请—核查—公示—反馈”闭环管理1.申请环节:简化材料与隐私保护推行“无纸化申请”,新生通过学校APP上传身份证、录取通知书、特殊群体证明(如低保证)等电子版材料,系统自动校验完整性。取消“当众诉苦”式民主评议,改为“背对背”线上投票,仅公示最终名单(隐去家庭具体信息)。2.核查环节:分层负责与交叉验证班级层面:辅导员组织3人核查小组(含学生代表),通过电话回访学生家长、实地走访(针对本地学生)核实材料。学院层面: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对班级提交的“存疑材料”进行二次核查,如联系生源地教育局确认贫困证明真实性。学校层面:每学期随机抽取20%的受助学生进行家庭经济状况复核,重点关注“高消费与资助等级不符”的案例。3.反馈环节:异议处理与动态调整设立7天异议期,学生对核查结果有异议可提交补充材料,如医疗费用单据、失业证明等,由校级评审委员会复核。建立“一生一档”动态档案,对家庭遭遇自然灾害、成员重病等突发情况的学生,即时上调资助等级。(三)制度保障:完善诚信档案与协同治理体系1.建立学生诚信评价机制将助学金申请材料真实性纳入个人诚信档案,与国家助学贷款、考研政审挂钩。对提供虚假材料者,除追回资助金外,视情节通报批评或记入学籍档案。例如,濮阳市对孤儿助学资金实行“数字档案+动态监管”,通过全国儿童福利信息系统核查受助学生状态。2.制定跨部门协同细则与地方政府签订《数据共享协议》,明确民政部门需在15个工作日内反馈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核查结果。引入社会监督,如邀请公益组织参与材料抽查,某高校联合当地慈善总会对社会助学金申请者进行家庭走访,核实率提升至92%。3.强化辅导员专业能力建设将精准资助纳入辅导员培训体系,内容包括大数据工具使用、隐私保护法规、访谈沟通技巧等。某高校开发“资助核查工作手册”,细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量化指标》,如“单亲家庭+重病成员”计15分,“多子女在读”计8分,总分≥60分自动纳入资助范围。

【结论与展望】

精准资助视域下,高校新生助学金申请材料真实性核查需从“经验判断”转向“数据驱动”,从“单一审核”转向“协同治理”。通过构建“技术—流程—制度”三位一体的核查机制,既能提升资助精准度,又能保护学生隐私、激发诚信意识。未来可进一步探索区块链技术在材料存证中的应用,实现“一次上传、终身可查”,并推动《学生资助法》立法,为核查机制提供法律保障。

作者简介

何欢,女,汉族,陕西省西安市人,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中共党员,助教,硕士研究生。2022年5月任职西安培华学院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辅导员,任职期间,发表论文2篇,参与校级课题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