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不止于“济困”,更在于“育人”。秋风送爽,新学年的画卷徐徐展开。秋季学期是学生资助工作的关键时期,它关乎着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求学梦想与未来希望。我们的工作,远不止于解决一时的经济窘迫,更是一场温暖的守护与深刻的育人实践。它要求我们将经济帮扶与思想引领、能力培育深度融合,在解决学生实际困难的同时,赋能其全面发展,使其真正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精准识别:筑牢公平公正的“基础工程”】
公平是资助工作的生命线,而精准识别是这一切的基石。1.全面摸排与重点关怀:迎新期间及学期初,密切配合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通过“绿色通道”、档案查阅、日常观察、谈心谈话等方式,全面摸排学生情况。对来自脱贫地区、低保家庭、残疾学生等特殊群体,要给予重点关怀,确保“一个都不能少”。2.创新方法与数据赋能:积极借鉴“精准资助基层行”经验,运用电话、视频等进行“云家访”,核实信息,传递温暖。同时,科学、审慎地参考校园卡消费等动态数据,实现定性判断与定量分析的结合,让识别工作更科学、更有温度。3.动态管理与隐私保护:家庭经济状况是动态的,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持续关注学生变化。整个过程,必须严格保护学生及家庭的隐私,避免任何形式的“标签化”,让他们在无忧的环境中安心求学。
二【精准施助:优化资助帮扶的“效率温度”】
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让资助政策高效、规范地落地生根,是对我们工作能力的检验。
1. 政策宣讲与精准指导:请成为资助政策的“活字典”和“宣传员”。通过班会、新媒体、一对一咨询等多种形式,确保政策“应知尽知”。尤其在关键申请节点,要给予清晰解读和及时提醒,做学生的贴心向导。 2. 规范评审与阳光操作:在奖助学金评定中,严格执行“班级评议—学院初审公示—学校审定上报”等流程。让每一环节都在阳光下运行,确保结果公平公正,经得起任何检验,实现“零争议”。 3. 高效服务与暖心沟通:协助高效完成材料审核上报,密切关注资金发放进度。对学生关于发放的疑问,要耐心沟通、及时反馈,用我们的工作效率和清晰解释,缓解学生焦虑,传递学校温度。
三【深化育人:拓展赋能成长的“发展内涵”】
资助工作也是“育人工作”。我们要深入推动资助工作从“保障型”向“发展型”拓展,为学生插上成长的翅膀。1. 理想信念与感恩回馈:利用升旗仪式、观看表彰大会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鼓励受助学生投身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在奉献社会中知恩感恩、锤炼意志品格。2. 诚信教育与契约精神:深入开展“诚信教育主题月”系列活动,通过签订《诚信承诺书》、举办诚信征文、知识竞赛、主题班会等形式,强化学生的诚信意识;重点针对贷款毕业生,开展还款教育主题班会,讲解征信知识,强调按时还款的重要性,培养法律意识和契约精神;联合保卫等部门,开展防范金融诈骗、电信诈骗专题讲座,提升学生风险防范能力。3. 奋斗精神与自强品质:大力宣传奖学金获得者等自强典范,用榜样力量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劳动光荣、自立自强。4. 心理健康与潜能激发: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潜能发展中心,鼓励并推荐学生参与“我就是我的作品”等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帮助他们在朋辈支持中舒缓压力、构建自信、积极、阳光的心态,实现“受助-自助-助人”的成长蜕变。5. 综合能力与生涯规划:将资助与学业帮扶、职业规划相结合。通过技能培训、就业指导(特别是对重点保障库学生实施全程化指导),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为其未来充分赋能。聚合效度检验采用Amos验证性因素分析(CFA),通过测量模型与理论结构的拟合度判断效度。研究选择CFA基于两点:1)预调研已完成探索性因子分析(EFA),需验证理论模型稳定性;2)吴明隆(2010)指出CFA适用于明确理论结构的题项契合度检验。数据显示,各因子载荷量0.58~0.87(p<0.001),组合信度0.78~0.92,平均方差提取量(AVE)均>0.5,满足Bogozzi&Yi(1988)的聚合效度标准。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支持理论模型的四维结构,为后续结构方程建模提供方法论支撑
四【强化自身:凝聚协同联动的“工作合力”】
辅导员是资助育人工作的核心执行者,我们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协同作战能力是做好工作的保障。1. 加强学习,提升专业度:积极参加学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组织的各类专题培训会,不断深入学习资助政策,熟练掌握业务操作流程,提升资助工作的规范化、精准化水平。2. 规范归档,注重总结:及时、规范地整理归档各项工作材料,包括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材料、奖助学金评审材料、各类活动总结等,做到有据可查、有条可循,按时提交总结,沉淀工作经验。3. 协同联动,构建共同体:强化与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财务、心理、就业等部门的协同作战。加强与学生家庭的沟通,构建起家校协同、部门联动的“大育人”格局。
五【结语:用爱与责任,点亮未来】
各位辅导员老师,秋季学期的资助与育人工作,头绪繁多,却意义非凡。它考验着我们的责任心、执行力与创造力。让我们始终坚守“立德树人”的初心,用心、用情、用力,将“扶困”、“扶智”与“扶志”紧密结合,不仅要做学生经济的资助者,更要做他们成长的引路人和梦想的守护者。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每一位培华学子都能在关爱中茁壮成长,自信地迈向光明未来,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作者简介

樊海英,女,汉族,中共党员,就职于西安培华学院学生服务中心,先后负责学生资助、大学生医保、应征入伍学费补偿贷款代偿、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一站式”学生社区管理等工作,现负责我校学生资助工作,陕西省国家奖学金评审委员会委员,多次参与陕西省教育厅国家奖助学金省级评审工作。曾获评“党员之星”、“先进工作者”、“五星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