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学校坚持每周一由二级学院党委书记代表、优秀辅导员与学生代表一同参加庄严的升国旗仪式,引导青年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辅导员微课堂暨主题宣讲
第九十五讲
开始啦
本周由
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辅导员
孙艺榕吴庚键
两位老师
给大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宣讲
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民族团结
▲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辅导员 孙艺榕
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纵横万里皆兄弟,一脉同胞古相属”。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是不分彼此,血脉交融的共同体。我们淌过奔涌的黄河水,听遍南北六朝的悠扬民歌,尽览三国水浒的英雄豪杰,传颂大唐盛世的千古绝唱,奏丝竹,描山水,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揭开一角,中华民族的故事犹如一幅画卷,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历史,在我们的面前徐徐展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既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4年6月,习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各族人民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要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世界屋脊到天山南北,从西南山寨到塞北草原,习近平总书记同各族群众广泛交流,提出了一系列关于铸牢中华命运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进一步坚定了高校推进铸牢教育的决心和信心,为办好高水平民办大学提供了根本遵循。
高等学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同学们要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有为青年,同学们应做到:
一、坚定理想信念有方向
当代青年必须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对党赤诚忠心,听党话、感党恩,坚定不移跟党走。要以民族团结,祖国富强为己任,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奋进者,做一个敢于担当的开拓者,做一个脚踏实地的奉献者。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二、守护团结有发展
青年学生要做民族团结的忠实维护者,做互助友爱的模范践行者,敞开心扉交朋友,真诚相待共进步,把党和政府的深切关怀,各族同胞的热情关心、社会各界的真心关爱,内化为自强不息、团结奋进、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强大力量,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用实际行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充满活力的青春诠释。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坚定对伟大祖国的高度认同。要把维护祖国统一和加强民族团结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厚植家国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要与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
三、勤奋学习有力量
新时代各族青年要以邓稼先、钱学森等老一辈专家学者为榜样,保持“逆水行舟用力撑”的闯劲儿,坚持“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韧劲儿,下一番潜心求知的真功夫,下一番废寝忘食的苦功夫,下一番淬火成钢的硬功夫,像海绵一样汲取知识,如牛犊一般勇于实践,主动学习,深入思考,夯实基础,练就本领,以顽强拼搏的精神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动力。
四、积极创新有未来
新时代,各族青年正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多学科、大跨度的深度融合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代各民族青年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偏向虎山行”的气魄,既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又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将青春融入祖国,将小我融入大我、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用创新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青春更加绚丽多彩!
2铸民族共同体 ,促锦绣中华梦
▲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辅导员 吴庚键
自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论断以来,这一理念已深入人心,成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对于我们广大师生而言,共同体意识如同一道无形的纽带,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程紧紧相连。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概念,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情感认同和文化自觉。
共同体意识是我们心灵的港湾。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同学们往往感到迷茫和不安,而共同体意识能够给予我们归属感和安全感,让我们在心灵深处找到一片宁静的港湾。当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这种意识能够激发我们内心的力量,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走向未来。
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的基石。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共同体意识能够让我们超越民族、地域和文化的差异,共同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而努力。在这种意识的引领下,增进了各民族广泛交流交融,强化了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和守望相助。
共同体意识是连接我们与历史的桥梁。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是我们共同的骄傲和财富。共同体意识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同时,这种意识也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为新时代下的培华青年,我们每一位学生都要有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坚决抵制一切破坏民族团结的活动。我们要不断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对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认同,形成统一的文化价值信仰。我们要多多深入探究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了解我国各族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辛苦艰辛,从而凝心聚力,携手前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与灵魂,这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财富,它赋予了我们坚定的信念,守护着我们的独立与尊严。新时代的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亲爱的同学们,你我生于华夏地,浸润在盛世中,心怀家国情,共筑中国梦。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西安培华学院建校96周年,让我们携手并进,创建青春之培华,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用我们的实际行动,以坚定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上挥酒翰墨,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青春的壮丽篇章!
总结讲话
▲体育学院党总支书记兼行政副院长马德厚
在庄严的国旗下,我们聆听了来自两位老师的精彩演讲。孙艺榕老师和吴庚键老师分别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民族团结”为主题,为我们带来了深刻而感人的演讲。
孙艺榕老师的演讲,从历史的长河中汲取力量,以梁启超先生的名言开篇,生动描绘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和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历史画卷。她强调了共同体意识对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也为我们新时代青年指明了方向。她提到,作为新时代有为青年,我们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守护团结,勤奋学习,积极创新。这些话语不仅是对我们的期望,更是对我们这一代青年的鞭策。
而吴庚键老师的演讲,则更加侧重于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他用生动的比喻,将共同体意识比作我们心灵的港湾,让我们在迷茫和不安中找到归属感和安全感。他还提到,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的基石,能够让我们超越民族、地域和文化的差异,共同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而努力。这种对共同体意识的深刻理解和阐述,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
两位老师的演讲都充满了激情和感染力,他们用不同的方式,但同样深刻地阐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和意义。他们的演讲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必须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必须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总之,这次国旗下演讲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让我们携手并进,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实际行动践行这一理念。让我们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让青春在奋斗中绽放光彩,让梦想在团结中照进现实!
每周一早上7点
国旗下的微课堂
你最最亲爱的“导员儿”
TA都可能出现
下周同一时间
我们再见
辅导员简介
孙艺榕,女,汉族,1996年3月出生,甘肃庆阳人,长安大学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
吴庚键,硕士研究生,男,汉族,出生于1996年9月,陕西渭南人,中共党员,辅导员,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发表论文总计4篇,主持校级课题一项,参与省级课题一项,均结项,同时参与的学术会议论文也被收录在参会论文集中。